平原縣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立足農業大縣這個“最大實際”,按照中央鄉村振興戰略20字總要求,堅持“走規模發展之路、舉綠色生態之旗、供優質高端產品、筑城鄉融合高地”的發展思路,實踐“推動土地向規模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社區集中”的發展路徑,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率先突破。
頂層設計,支部主導,破解鄉村振興土地瓶頸。沒有土地的規模化,就沒有農業的高效現代化。實踐中,我們認識到,農業大縣推進鄉村振興,最根本、最現實的路徑就是發揮土地優勢,做好土地文章。盤活農民承包地,走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之路,以黨支部領創辦推動土地規模經營,打破“一家一戶”土地分散經營模式,以土地規模經營吸引強企名校,以強企名校推動產業提質增效。盤活農村宅基地,按照“1+3+4+100”縣鎮村全域規劃布局,有序引導人口向縣城、鎮區、特色村落集中,改變“一村一落”人口分散居住格局,實現鎮村互動,以鎮帶村,以村強鎮,鎮村融合發展,創人口有序集中居住布局。2017年以來,我們充分利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搶抓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省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公益性墓地殯葬改革等試點機遇,穩妥推進農村黨支部領創辦工作,探索出了三種運營模式,成立了四個中心,出臺了惠農資金優先傾斜、黨支部書記優先晉星、榮譽稱號優先授予等五條政策激勵措施,有效解決了合作社資金籌集難、集中澆水難、財務管理難、村集體增收難等難題。土地整理后,耕地面積增加6%,帶動村集體年均增收5萬元。目前,全縣累計成立黨支部領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236個,流轉土地16萬畝。我們計劃用5年左右的時間,推動全縣80%的土地實現規模經營。
廣借外力,開放合作,破解鄉村振興產業瓶頸。一方面,做優做特農業一產。我們以高品質、名優特、專用品種為生產方向,建設75萬畝品質原糧生產基地、20萬畝高端設施蔬菜基地、5萬畝特色林果種植基地以及王鳳樓、王廟等6處特色規模養殖基地。另一方面,做大做強農業二產。圍繞構建“1+2+7+X”農產品加工產業布局,在抓好桃園示范區建設的基礎上,規劃建設一處縣域高端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提升完善王杲鋪、前曹等7處鄉鎮級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在中心社區和特色產業強村建設村級加工點。為實現一產接二連三,我們對接強企名校,請院士博士來耕地種田,請龍頭企業來投資創業,以開放促開發,以合作促共贏。去年11月,146家企業、院所、合作社組建的“平原現代農業產業聯盟”揭牌成立,先后與新希望六和、首農集團、廣西田園等25家農業龍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牧原集團生豬養殖、佳和種養加一體化、峪口禽業小優雞養殖、青島卡洛思智慧農業等23個項目落地。近期,又與中農新墾達成合作協議,投資1.5億元建設智能倉儲物流項目,打通了平原到京津和省會濟南的綠色蔬菜供銷渠道。
引育結合,智慧管理,破解鄉村振興人才瓶頸。土地的規模化生產經營,打通了智力、科技、技術、管理下鄉的通道,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試驗田”,為農業中高端人才施展抱負搭建了平臺,為鄉賢能人、大學生回鄉發展提供了機會,為想種地、能種地、會種地的新型職業農民創造了發展空間,四股力量注入農業,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省科技廳、山東農科院先后在平原縣建立了教科研實踐基地,67名博士、碩士領銜的農業專家團隊在平原當起了“田把式”,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主導的2家“科技小院”落戶我縣。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讓農業人才的價值在產業鏈條的延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例如,魯望公司引進的2對農學博士、碩士夫妻管理農田,每對夫妻管理1萬畝地,實現了100萬元的年收入。
用足政策,多元投入,破解鄉村振興資金瓶頸。鄉村振興,必須有真金白銀的持續投入。作為欠發達縣,我們積極動腦筋、想辦法,充分利用社會資本,著力構建多元化投入格局。利用土地增減掛鉤、占補平衡政策,與有實力、有政策執行力的山東土地發展集團合作。去年以來,完成了22個村莊的拆遷復耕,騰出土地指標3500畝。僅桃園社區就一次性拆遷13個村莊,復耕2233畝,騰出土地指標1915畝。今明兩年,還將啟動35個村莊的遷建,預計可騰出土地指標4400余畝,這些指標入市交易后,所得資金全部用于支持鄉村振興。積極引入社會資本,與山東魯望農業公司、新希望集團、正大集團合作,投資8.6億元建設桃園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和各類改革試點,制定出臺涉農資金整合方案,今年全縣累計整合1.8億元進行集中投放。通過以上措施,基本破解了鄉村振興的資金瓶頸。
□王洪霞(作者系平原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