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蟋蟀產(chǎn)業(yè),創(chuàng)出自主品牌。將制罐與制陶工藝相融合,燒制的蟋蟀罐產(chǎn)品廣受歡迎——非遺傳承的“夫妻檔”
□本報記者王志偉本報通訊員孟娟攝影報道
每年立秋到白露期間是捉蟋蟀的黃金時節(jié),也是寧津縣蟋蟀市場開市的時候。在寧津鄉(xiāng)村,活躍著許多蟋蟀罐制作藝人,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劉營伍鄉(xiāng)劉旺言村的張建強、劉秀芬夫婦,他們生產(chǎn)的“劉記丫頭罐”,既有北罐的渾厚大氣,又有南罐的細膩秀美,成為蟋蟀玩家收藏和民間饋贈的藝術(shù)品。“丫頭”是劉秀芬的乳名,也是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劉記丫頭罐”的傳承人。劉秀芬少年時便隨表姑父學習制作蟋蟀罐,因其聰明伶俐、勤奮好學,被表姑父稱贊“天分甚高”,并將其所制蟋蟀罐命名為“丫頭罐”。 1985年生人的張建強,祖上便以制陶為生,手藝代代傳承下來。張劉二人結(jié)婚后,將制罐與制陶工藝相結(jié)合,從土窯到柴窯再到電窯,不但解決了燒窯污染問題,而且還開發(fā)出灰白罐、雕刻罐、五彩罐等一系列新品種,打出了“劉記丫頭罐”自主品牌。
漳衛(wèi)新河劉營伍鄉(xiāng)段的泥土含膠量在60%到80%之間,這正是制作蟋蟀罐的最佳區(qū)間膠度。“劉記丫頭罐”的制作過程主要分選土制漿、濾泥澄泥、揉泥、制坯、定型壓光、雕刻、陰干、燒制、出窯9個步驟,每個步驟都很講究。張建強負責選土制漿、濾泥澄泥、揉泥、制坯、燒制等工序,“從第一步開始就對土質(zhì)要求極其嚴格,這個弄不好,直接影響蟋蟀罐的手感。 ”劉秀芬則負責定型和壓光,力與美的融合,才使“劉記丫頭罐”如此精致。
10余年過去,二人手藝更加爐火純青。他們制作的蟋蟀罐具有撫如童肌,細潤柔滑,叩之有金石之聲,鏗鏘悅耳,用則膩而不滑,貯水不涸、歷冰不寒的特點。經(jīng)過把玩后,有“水晶盆、瓦中玉”的美譽。目前,夫妻二人手中的訂單,已排至明年10月。
劉秀芬對蟋蟀罐坯子進行定型壓光
將泥坯的多余雜質(zhì)去除。
兩人在院外晾曬泥坯。
家中展示的各種蟋蟀罐成品。
張建強和劉秀芬展示即將入窯的泥罐。
將做好的蟋蟀罐泥坯入窯燒制。
張建強在揉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