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張雙雙攝影劉振興
比起魯西北清透干冽的冬季,膠東半島上鄉(xiāng)村的空氣里,總氤氳著些許霧氣。滕志杰的童年,便是在濕潤的冬夜里,一盞跳躍的煤油燈下,隨著母親剪刀下的紅色窗花,一起綻放。
她7歲那年的煙臺萊州,燭影下剪紙窗花悄然落地的過程,像一個慢鏡頭在她腦海中無數(shù)次放映,直至近50年后,她成為創(chuàng)作型剪紙藝人,并使得一幅主題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精妙剪紙作品問世。
這幅純手工刀剪作品,歷時兩個月有余,深思熟慮,獨立設計模版。她豎直握刀,將紙一點一點鏤空成所要的圖案,追求精益求精,把中國這一傳統(tǒng)民間技藝詮釋得淋漓盡致。
年少入行 一生畫筆不輟
滕志杰的家世出身,在同年代的女孩里稱得上優(yōu)越。外祖父是老一輩鐵路工程師,父親在魔術界也小有名氣,加上她是家中老幺,單是六位哥姐的寵愛,也能讓她度過一個無憂童年。
只是,父親離世較早,她隨母親回到萊州的村莊生活,那也是孕育了她藝術生命的地方。“母親對我一生影響很大,她算得上是一位大家閨秀,明理善言,為人大度。”滕志杰已年過五十,對母親的記憶深度,始終超越其他長輩,對于“美”的基本認知,也由母親處而來。
她自幼頗有美術天賦,小人書、掛歷圖,還有鄰居家的“弄玉吹簫圖”,都是其臨摹對象。長至13歲,她離家讀書,18歲入德州師專學習美術,自此一生未與藝術分離,反而隨著閱歷的增長,以美術為基礎,掌握了更多的藝術門類。
二十歲出頭的年紀,滕志杰已在武城二中擔任美術老師,一次去往北京探親,得以成為靳玉竹女士的關門弟子,靳母是齊白石先生八大入室女弟子之一的楊秀珍,丹青了得。
那三年,是她國畫進益最快的時期,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的諸多精髓,內(nèi)化至她的思想與氣質(zhì)當中。
“美術不僅僅是繪畫,還包括很多門類,建筑、雕塑、工藝美術,甚至是書法、剪紙等。”2010年,以藝術教學聞名的德州二中推出“藝術模塊教學”,與滕志杰的想法不謀而合,在諸多門類中,她選擇了“鏤空的藝術”——剪紙。
剪紙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由手工制作,常用的方法有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再把幾張剪紙(一般不超過8張)粘貼起來,最后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是把紙張折成數(shù)疊,放在刻板上用小刀慢慢刻劃,即“鏤空”,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
這也是手工剪紙的藝術價值所在,更是與工廠量化生產(chǎn)的最大不同之處。“跟幼年記憶里母親的窗花有很大關系,該種民間技藝,帶給我人生最初的美好藝術體驗。”她說,“我想在剪紙方面做點什么。”
那一年,44歲的滕志杰又開始拜師學藝。當時夏津有一位民間剪紙藝人楊茂倫,她拜其為師,落腳于夏津縣一家舊式賓館,集中學習半月時間。
那段時日,她夜夜苦熬至凌晨兩點,不斷剪、刻、折疊,將各類花鳥蟲魚獸,在中國傳統(tǒng)剪紙文化中的意義進行區(qū)分和運用。“當時正值夏季,整整10天,我沒有洗澡,每日一餐。”她回憶,賓館晚上10點停止熱水供應,而那時她沉浸在剪紙的藝術世界里,怎會起身!也是這段集中學習的經(jīng)歷,奠定了她剪紙創(chuàng)作的基礎。
百余刀片 刻出精妙鏤空藝術
“我本就是一個隨時隨地都在寫寫畫畫的人,后又加上‘剪剪刻刻’,相通的兩樣東西,似乎自然而然便融會在一起。”滕志杰的家,四處是其繪畫和剪紙作品,一層層更新、覆蓋,臥室也漸漸演變成了剪紙工作室。
當然,她還有一個“體面”些的工作室,德州二中博遠樓6樓,一間靠北的辦公室。這是一棟很舊的建筑。除了上課,在校的很多時光,滕志杰都耗于此地,轉(zhuǎn)動遲緩的吊頂風扇,見證著每幅作品的誕生,并被來學校交流的外國友人帶往世界各地。那幅構思極巧的“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剪紙,也是在此地“磨煉”而成。
今年4月中旬開始構思,多次深夜輾轉(zhuǎn)難眠,終于在5月底著手創(chuàng)作。“我從自己紛亂的構思和旁人所給建議中,一點一點抽絲剝繭,用鉛筆先落實到紙面上。這一階段就持續(xù)至7月初。”滕志杰介紹,這幅作品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參加民建中央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書畫展。作為民建一員,她覺得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參加這個活動義不容辭。“作品呈交日期是7月15日,留給我的刻制時間僅剩10天。”滕志杰把上課之外的時間都留在了工作室,構思和前期畫版的過程還可在家中完成,后期刻板則需要專業(yè)工作臺。
那段時間,德州氣溫逐漸攀升,學校的工作室因鮮有人來,未安裝空調(diào);又適逢工作臺上方的吊扇忽然停止轉(zhuǎn)動,她在高溫環(huán)境下的煎熬可想而知。“我滿后背的汗疹,和整整9盒、100多枚刀片,見證了最后10天的光景。”滕志杰回憶,在此期間,放學途中下雨,為保護剪紙,她自己被大雨淋至感冒;連續(xù)半月,中午未曾回家吃午飯,兩個包子對付過去;右手手指指節(jié)變形,鼓起一個大包,直至1個月后還未消除。
滕志杰的女兒告訴記者,她經(jīng)常見母親對著剪紙畫稿陷入深思,稍有不滿意就再做修改,反復琢磨如何設計圖案,陰刻還是陽刻,需不需要再加些創(chuàng)新……“媽媽常常凌晨四五點就被靈感‘吵醒’,不吃飯也要設計出樣子來,光設計模板就要耗費一天半的時間,一直剪到自己滿意為止。”她的女兒說,對待自己的作品母親從不含糊,對友人也絕不吝嗇,答應別人的事,就會一直記在心里。
滕志杰的剪紙是有靈魂,有思想的,因為其中蘊含了作者的工匠精神,和中國傳統(tǒng)剪紙藝術的精髓。
12個場景 祝愿祖國繁榮昌盛
7月12日中午1點20分,剪紙完成。滕志杰看了一眼手機上的時間,默默記了下來。
因是五層刻紙,所以有5幅作品。其中一幅經(jīng)層層選拔,成為民建中央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書畫展參展作品。
剪紙作品長105cm,寬75cm,融合了12種場景,幾十種寓意吉祥的元素,涵蓋“一帶一路”“優(yōu)化環(huán)境”“學習強國”“敬老孝老”,以及德州特色特產(chǎn)等多種元素。“構思過程中的難點也在于此,想在一幅有限的剪紙作品中,把近些年祖國的變化表現(xiàn)出來,真的很難。”滕志杰介紹,畫版過程中幾經(jīng)易稿,神鹿身上的花紋,都是翻閱古籍方最終確定。
記者留意到,剪紙作品的每一個元素都具有其寓意,可見作者的別具匠心。畫面最中央是一間民房,一家兒女正圍坐在一起,共同舉杯為母親慶祝生日,桌上擺放的是富有魯北特色的德州扒雞、黃河鯉魚、樂陵小棗等地方特產(chǎn)。
滕志杰說,作品中的“母親”象征著歷經(jīng)滄桑、迎來了70華誕的新中國,各族兒女紛紛捧出最珍貴的禮物向母親獻禮,共同祝愿母親“生日快樂”。
房檐兩側(cè)的蝙蝠,和窗口翩翩起舞的蝴蝶,是幸福美好生活的象征,門楹上的對聯(lián)“和諧社會,敬老孝老”,既是對這幅場景的描寫,也是當前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
作品中的靈芝仙草、竹林鮮花象征著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鳳凰和神鹿都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祥瑞之物,不僅象征著美好吉祥,還代表了高尚的德行。
左下角處的“百鳥朝鳳”,正像當前繁榮發(fā)展的新中國,正所謂“有鳳來儀,萬國來賀”。同時,從整幅作品來看,鳳和右上角的龍交相輝映,象征了中華民族德之大國的騰飛發(fā)展。“我們這代人對祖國的感情非語言可傳達,時常聽到國歌就會熱淚盈眶。”滕志杰說,“刻刀如筆,每一刀都飽含深情,‘繪’出新中國盛世,唯有用此種我擅長的方式,才能表達對祖國母親的一片赤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