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菊
“快醒醒,起來吃安眠藥啦。”常會被某些東西觸動,不自覺地想起這個老掉牙的梗。
這故事有很多版本,但梗概大略相同。護士搖醒一個熟睡的病人,說:“大媽,快醒醒,您該起來吃安眠藥啦。”病人迷迷糊糊地睜開眼,說:“哦,我都睡過頭了。”
這是個笑話,看完大家都會會心一笑。
有人說這護士死板不知變通;有人說護士敬業過了頭;也有人為護士鳴不平,說護士必須執行醫囑,按時叫病人吃藥,沒毛病。還有人更專業地補充,護士應該對病人的睡眠情況再觀察一段時間,然后報告給主治醫生,再由主治醫生根據病情修改醫囑。
別跑偏了,拋開專業的限制,在另外的版本里,這故事主角就是兩個普通人,卻并不影響它的效果。故事的內核在于:叫醒熟睡的人吃安眠藥是多么的刻板和愚蠢!
其實這樣的教條主義在我們生活中并不少見。比如不管何種情況,必須本人到場、否則絕對無法代為辦理的業務;比如整齊劃一、定時定量、如同一個模子扣出來的工作進度;比如要紙上的紅印章才能證明我是我,你是你,我們都還活著,才能證明他缺失了的胳膊腿兒確實不存在了……
凡事都有兩面,過猶不及。認真,本是褒義,但過了頭就成了迂腐。然而,更讓人細思極恐的,是教條背后更深層的東西。
任何規則的制定都是針對一個大概率的群體,特殊情況下明顯不適用的規矩,我們是按條條框框來,還是自主變通,這是一個深奧難解的社會課題。
因為特殊,所以就在以往的經驗里找不到現成的模板,變通就是考驗當事者的處變能力。處事易,處世難。即便你自認為做到了完美,但因為無章可循,難免會有不同的聲音,甚至會被無端質疑,更嚴重的還可能要承擔意想不到的責任。相比之下,照章辦事就來得輕松多了,省力省事,無風無險,或許還能博個做事“認真”的好名頭,何樂而不為?殊不知,拿來為盾的所謂既定規矩,只不過是一塊不作為不擔當的遮羞布罷了。一心用中庸之道保全小我的同時,丟掉的是最可貴的初心。
現實中,別說是護士,即便是普通人,也多半不會搖醒熟睡的人起來吃安眠藥的。笑話之所以成為笑話,是因為眾人皆見的愚蠢,而它穿了華麗外衣的孿生兄弟更值得我們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