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第28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作為一類患病率高且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均有較大影響的疾病,近年來精神障礙越發引起廣泛關注。
日前,記者了解到,作為全市唯一一家市級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將根據市政府相關文件要求,對精神分裂癥、分裂情感性障礙、持久的妄想性障礙(偏執性精神病)、雙相(情感)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緩伴發精神障礙等6種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患者和危險性評估三級以上的患者住院及門診實現免費救治。
根據文件要求,免費救治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應具備以下條件: 具有德州市戶籍或非本市戶籍但連續居住6個月以上且持有本市居住證;免費救治的住院患者必須為當年醫保參保人員。補助標準方面,免費救治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門診、住院費用經醫保報銷、醫療救助后,仍需個人支付的規定范圍內費用由市縣財政給予兜底補助;門診自費患者補助限額為300元/月,門診特病患者補助為醫療保險報銷后的自負部分;住院患者醫療保險報銷后,按實際自負金額補助。另外,所有納入免費救治范圍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必須使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內藥品;住院治療患者一年內免費救治時間原則上不超2個月。
市第二人民醫院首席專家、精神衛生中心主任李秀華表示,這一政策大大減輕了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經濟負擔,不過,全社會仍應加強對精神障礙的了解,才能幫助更多人預防精神障礙,并為已患精神障礙的龐大群體創造一個良好的康復及生活環境。為此,本報邀請了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專家對相關防治知識進行解讀。
□本報記者 張曉航 本報通訊員 李祖林
精神障礙可防可治
醫院首席專家、精神衛生中心主任 李秀華
擅長心理咨詢,抑郁癥、焦慮癥、睡眠障礙、心境障礙、心身疾病的治療。
一說起精神障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恐懼和排斥,這種現象要歸因于人們對這類疾病的不了解。也是由于不了解,很多精神障礙患者本人和親屬存在“病恥感”,造成就診率低下,最終的結果是導致沒有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延誤病情。實際上,精神障礙可以通過健康教育、早期心理干預等手段加以預防,患者通過系統的藥物、心理治療,大多數能康復,可以正常地生活、學習和工作。
職場人要學會自我減壓
精神衛生中心一科主任、副主任醫師 李智敏
擅長各種慢性、難治性、復發性精神疾病的綜合治療,心理康復治療等。
當下,職場人心理健康問題呈現日益多發趨勢,職場人忙事業的同時,要從預防的角度關注可能引起問題的相關壓力。職場人應做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像關注身體健康一樣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和適宜技術,并通過傾訴、培養興趣愛好等方式,為壓力尋找一個出口。如果感受到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問題難以排解,應及時到專業醫療機構尋求幫助和治療。
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
精神衛生中心三科主任、主任醫師 胡連榮
擅長精神分裂癥、焦慮癥、強迫癥、軀體化障礙、失眠等病癥的診治。
伴隨社會老齡化進程,老年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需引起重視。人們進入老年階段后,感知覺和行動能力減退,易產生失落感、衰老感,生理和心理層面都會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精神障礙的發生。
建議老年人保持樂觀的心態,勤于用腦,培養興趣愛好,加強人際交往,家人應對老人多一分理解與關愛。
社會應多給予關愛理解
精神衛生中心四科主任、主任醫師 王玉偉
擅長精神分裂癥、心境障礙、癔癥、應激障礙、神經癥的診療。
過往治療過的精神障礙患者中,多數都受到過偏見和歧視,這些偏見和歧視會讓患者思想包袱更為沉重,來自疾病和社會的雙重壓力對于疾病康復有害無益。實際上,精神障礙就像頭疼感冒一樣,是一種常見病,發病率較高。因此,大家要多去理解,多去關愛,共同營造良好的氛圍,這對整個社會的和諧非常有益。
適度運動有益情緒健康
精神衛生中心五科主任、主任醫師 杜興水
擅長各種慢性、難治性、復發性精神疾病的綜合及心理康復治療。
適度運動有益于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焦慮抑郁。運動促進人體內分泌變化,大腦在運動后更多產生內啡肽,這一物質是“快樂激素”或者“年輕激素”,它能讓人感到輕松、歡愉和滿足,幫人排解壓力和不快。只要滿足簡單、方便、可持之以恒3個條件的運動,比如快步走、健身操、跑步、登山、羽毛球、游泳等,都是很好的運動。此外,運動30分鐘以上才能刺激內啡肽的分泌。
抑郁癥是一種慢性病
精神衛生中心六科主任、主任醫師 李兆生
擅長青少年期精神心理疾病、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的診治。
抑郁癥患者如果不主動表達自己,外人其實很難識別。當個人感覺負面情緒難以排解時,應及時就醫;當發現身邊親朋心情不好且難以自我調節時,就應及時引導其就醫。
抑郁癥是一種慢性病,一旦確診為抑郁癥,最重要的是配合醫生積極系統治療,一般都會取得很好的療效;此外,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對患者的康復也很重要。
產后抑郁不容忽視
精神衛生中心七科主任、主任醫師 蓋萬良
擅長青少年期精神心理疾病、焦慮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等疾病的診治。
我國有50%至70%的女性會在生產后出現抑郁傾向,而最終發展成產后抑郁癥的幾率約在10%至15%。因此,產后抑郁不容忽視,家人要對產婦加強理解與支持,必要時要帶產婦去醫院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和治療。
應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軀體疾病科主任、副主任醫師 王澤鑒
擅長雙相障礙、抑郁癥、神經癥、酒依賴、抽動障礙、失眠等病癥的診治。
家庭觀念過于強調競爭,給孩子造成了心理壓力。家長要重塑家庭觀念,一味加壓,孩子的負擔變得越來越重,無法排解,逐漸演變成沖突,最終變成了不能夠協調的親子矛盾,孩子便會形成病理性人格,從而導致各類精神障礙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