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政協科協科技界別活動組按照“面向高端、與服務大局結合,面向基層、與服務群眾結合,面向需求、與委員建功結合”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資源聚集優勢,精準發力,主動作為,積極為德州市高質量發展添薪助力。科協科技界別委員都是科技工作者,專業優勢突出。委員強化界別意識,切實當好界別“代言人”,在履職中實現“雙崗建功”。
以服務界別民需為落腳點,用情履職。發揮界別作用,增強政協界別代表性,必須自覺站在界別的立場履職盡責,帶著感情探索政協委員聯系和服務界別群眾的路徑辦法。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市政協有農業、科技專長的委員扎根基層、聯系群眾,從科技助力精準脫貧入手,實施了“產業科技服務、定點幫扶示范、科學素質提升”三大行動,將協商于民、協商為民理念貫穿界別履職全過程,將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轉化為群眾能感受、能看見的具體工作。
實施產業科技服務行動。科協科技界別把指導發展特色產業作為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作為開展界別工作的主攻方向。在全市范圍內篩選農、林、漁、牧等方面科技專家90余名,與貧困村結成幫扶對子,每周到貧困村走訪指導;印制各類科普宣傳資料15萬余份,解決種養殖方面問題近千個;與山東農科院等單位合作,在全市44個農技協掛牌科技信息服務站;加強與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省科普專家團的專家對接,組織高層次專家為德州市鄉村振興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實施定點幫扶示范行動。與省定貧困村禹城市莒鎮董屯村結為對子,把它作為科技脫貧、產業脫貧的試點和突破口。探索村黨支部指導下的“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先后建立富硒馬鈴薯種植協會、優質雜糧種植協會,帶領村民發展現代化經營。積極穩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流轉土地500畝,建設蔬菜大棚30個,種植紫麥、花生、馬鈴薯、西紅柿等經濟作物和蔬菜。指導支持董屯村延伸產業鏈,發展小麥深加工、非轉基因花生油等副業。今年4月以來,根據新包村實際情況,利用科協科技界別技術優勢和科協組織優勢,組織土地流轉,計劃通過蔬菜種植等方式,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實現所包村莊帶動周圍村莊集體村民共同致富的目的。
實施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利用界別人才薈萃的優勢,不定期舉辦科學種養殖培訓、講座,培養了一支1000余人的懂科技、有知識、會經營的農民致富帶頭人隊伍。在全市省定貧困村安裝425臺數字科普扶貧終端,群眾在家門口便可學習到豐富的科學種植養殖知識和生活常識。
以發揮界別優勢為關鍵點,用智履職。界別履職的關鍵在于找準位置、發揮作用。科協科技界別發揮自身智力優勢、利用全國智力資源,緊貼中心、面向高端,以幫助科技工作者成就事業、幫助企業得到發展為目的,探索了以“對接高層次學會、聯系行業專家”為主要內容的“履職品牌”,搭建起院士專家與德州科技型企業聯系的橋梁與平臺。
主動走出去,搭建對接橋梁。科協科技界別圍繞德州市紡織服裝、現代農業等6大傳統產業和裝備制造、新材料等6大新興產業,深入相關產業企業進行調研,摸清技術需求140多條、人才需求90多條。2018年3月,首次組織8家生物工程企業到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對接。許多技術難題當場解決,多家公司與學會建立了合作關系。今年,先后對接了6家國家級學會和3家省級學會,就引進人才、服務發展等方面取得合作效果。
積極引進來,搭建合作載體。在對接取得初步成果基礎上,邀請院士、專家實地到德州考察調研、提出建議、指導發展。劉嘉麒、高德利、歐陽自遠等8位院士,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等6個學會的專家先后到德州實地考察,走訪企業30余家。今年6月,2019年中國(德州)食品生物技術高峰論壇在德州舉辦,74名食品生物技術領域高層次專家出席,其中院士1名、杰青6名。舉辦了德州市生物技術企業人才技術對接會,在德州學院設立了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德州)協同創新中心。
山東遠大特材公司過去存在非晶帶材寬度提升瓶頸、產品合格率低等多項技術難題。我們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雒建斌、山東省工程師協會會長趙國群團隊深入企業開展技術對接,雒院士提出了原材料制備及制帶機控制系統改進解決方案。雒院士先后4次派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團隊與遠大特材進行精準對接,將產品合格率從50%提高到70%,將非晶帶材寬度從35mm提升至65mm,兩項技術一年給企業增加效益近2000萬元。促成山東省工程師協會和企業成立了德州市遠大特種金屬材料應用技術研究院。
增強內生動力,提升企業創新水平。承辦山東省知識產權戰略宣講和專利應用工程師培訓,培養本土應用工程師400余人,推進企業消化吸收再創新。推動中國科協科技信息產品推廣應用子站在德州市設立,168家企業注冊簽約,免費使用專利信息資源庫中的2500萬條中歐美日韓等國內外專利信息,其中禹王集團、信誼制藥、力厚化工等企業通過平臺,新增直接經濟效益5600萬元,節約研發投入600萬元,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專利198項。
□蔡文曉(作者系市科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