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你們退稅工作做得這么貼心。”不久前,納稅人楊晶來區稅務局服務大廳問起退稅政策時,驚訝發現284元的稅款已打入自己的社保賬號。
負責2019年新增減稅政策工作的是區稅務局收入核算科,科長劉洪山和同事忙了1個多月,統計退稅2342戶,核算退稅7347條。他們主動聯系銀行、社保等單位,實現了多種渠道退稅。
今年45歲的劉洪山,從事稅務工作20余年,歷經稅收征管、稅源管理等崗位,他秉持心中有法、行必依法,堅持“為國聚財、為民收稅”的初心,先后23次受到市、區稅務局以及區管委會的表彰。
變的是政策,不變的是進步
1998年,23歲的劉洪山調至抬頭寺稅務局工作,負責企業稅收征繳。“那時候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需要到企業根據實際情況征稅。”劉洪山說,企業少,分布零散,他騎著自行車到企業查賬目。至今,劉洪山依然清晰記得,他第一次去企業,翻看賬本后,發現僅需征收幾百元的稅款。根據企業經營規模、生產狀況,劉洪山感覺賬目有問題,他又仔細核算、反復比較數據,終于發現企業在成本“先進先出、后進先出、個別計樣”等方面做了假賬,挽回稅款8.5萬余元。“到企業查賬就像上戰場,必須確保稅收應收盡收。”劉洪山說,“工作的過程,其實也是不斷琢磨總結的過程。”他通過學好稅收政策、法規和會計,將稅收業務融會貫通。因工作成績突出,2012年,劉洪山調任區地稅局稅源管理科。“稅收政策變化比較大,新政策實施,舊政策廢止,我們也要不斷更新。”劉洪山在更新知識結構的同時,還積極學習理論。常來辦理涉稅事項的納稅人說:“劉科長您的服務態度好,您的業務能力更讓我們心服口服。”
變的是工作,不變的是初心
在劉洪山看來,忙碌最能檢驗一個人的工作初心。2014年,開發區地稅分局開發“德州市經濟開發區經濟稅收信息平臺”系統。平臺建設需要設計、論證、研發,每一個環節,每一組數據,都不能有半點馬虎。他帶領開發團隊和一線征管工作的同事開會座談,從會計科目到與財務報表的關系,分析每一個業務流程,搭建架構,從白天一直忙到晚上,其他同事都下班回家了,劉洪山仍然一個人留在辦公室坐在電腦前,逐條數據、逐個模塊研究、測試。如期建成的稅收平臺完善了稅收風險指標和風險處理流程,當年處理任務263戶次,實現稅收收入34817萬元,實現了綜合治稅和風險管稅的新突破。
劉洪山的努力換來了豐碩的成果,2014、2015連續兩年開發區實現土地使用稅稅收4.2億元,追繳土地使用稅欠稅8296萬元,加收滯納金4302萬元。
去年,國稅地稅合并。面對新挑戰,劉洪山說:“要做就做好,合并就是要發揮1+1>2的效應。”他所在稅源管理部門負責管委會22個部門、科局經濟數據及分析提供,前臺大廳數據處理,79戶重點稅源企業2萬余數據本期同期比計算等多方工作,在他和同事共同努力下,工作推進順利。
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服務精神
上班第二年,劉洪山趕上征收車船稅。作為新稅種,群眾不認可,擁有車輛的納稅人白天拉活晚上回家。征稅難,劉洪山忙完一天工作,晚上走街串巷往納稅人家里跑,把稅法細細給人家解釋。人家不給好臉,他開口就是“哥”“姐”,時間一長,彼此熟悉,工作開展順利起來。
提到劉洪山的服務,抬頭寺鎮閆莊村黨支部書記閆濤深有感觸。上世紀90年代末,閆莊村建起冷庫,劉洪山去征稅,發現冷庫賬目混亂,他利用周末幫助企業建賬,從怎樣編制會計憑證到怎樣設立會計科目等,一一耐心指導。“不僅建了明白賬,洪山還幫我們出謀劃策,增加了集體收入。”提起當年,閆濤感慨,當時冷庫主要用于儲藏當地蔬菜,獲利低,劉洪山建議儲存海鮮到年底出售,這一做法為村子帶來可觀收入。
為表示感謝,閆濤請劉洪山吃飯,被婉言謝絕了。“就憑這種服務,我們一定依法納稅。”閆濤說。
在與企業財務人員打交道的過程中,劉洪山運用稅收風險提醒函,提醒稅負偏低的企業自查自糾,上門講解會計準則和稅法中的差異問題。“如今稅種越分越細,稅收政策日益完善,但服務的內涵始終不會改變。”穿上制服,劉洪山依然斗志昂揚、信心滿滿。
□本報記者 于春芝 本報通訊員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