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滕璐本報通訊員李夢嬌
1月14日早上7點30分,德州市人民醫院開發區分院檢驗科的采血窗口外已有患者在排隊,檢驗科工作人員忙碌地工作著。“每天,工作人員7點開始工作,不怕臟不怕累,多年如一日,與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標本打交道。 ”檢驗科主任郭經濱在說起檢驗工作時很是自豪,“我們就是醫療一線的‘偵察兵’,在臨床醫學的診斷、治療、預后、預防及健康管理等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 ”
嚴把檢驗質量關
在檢驗科實驗室,工作人員井然有序地進行采血、貼標簽、接標本、離心分裝、核對、發報告等工作。
該科目前有11名工作人員,平均每年檢測標本可達十幾萬人次,最忙時,一天的標本量在700多份。在龐大、繁瑣的工作量面前,郭經濱格外強調要保證檢測質量。“每一份檢驗報告都可能直接影響臨床醫生對疾病的診斷、治療,每一份標本背后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一份標本就是一種責任,容不得半點馬虎。 ”郭經濱說。
為保證檢驗結果準確,科室從患者準備、標本采集、運送、處理、分析、質量控制、結果審核、報告發送等建立了一整套的質量管理體系。對檢驗設備做到天天保養及調校,每日開展室內質控,并參加國家、省臨床檢驗中心組織的室間質量評價工作,成績全部合格。檢驗科連續兩次獲評山東省臨床實驗室質量管理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在檢驗科辦公室的桌子上,擺放著很多報紙雜志,《中國醫學論壇報》《健康報》《中華檢驗醫學雜志》等,每個上面都被圈點出一些內容。“只要一有時間,我們就會到這里來,閱讀前沿的文章及稿件,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郭經濱告訴記者,在檢驗科,每個人都養成了讀書看報的好習慣。
把優質服務做到家
“奶奶,我又來給您抽血了,今天感覺怎么樣啊? ”每周二和周五的早上,醫生李士芳6點半就從家里出發,趕往翠湖莊園小區,為75歲的張曉飛(化名)抽血。張曉飛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需定期檢驗血常規,但因為年紀大,且免疫力低下,經常外出易感冒。患者家屬請求能否到家中采血,李士芳主動答應上門服務。自去年3月份,除去張曉飛去北京治療的時間,每周兩次的上門采血已成為一種習慣,無論休班與否,無論刮風下雨或是大霧天氣,李士芳都會在7點前準時趕到張曉飛家里。“有幾次想讓李大夫在家里吃早飯,但他說什么也不肯。 ”張曉飛的女兒說。如今,李士芳已經和張曉飛的家人成了好朋友。
這在檢驗科并非個例。仲曉紅、任仕奇等都有過上門為患者采血的經歷。碰到行動不便的患者,他們會走出臨檢室,來到大廳,為他們服務。“在檢驗科,只要患者有需要,隨時可以抽血。”仲曉紅說。
在窗口采血時,工作人員還承擔著為患者答疑解惑的責任和義務。“為了能給患者解釋明白,科室已有4名專業工作人員取得了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證書。”郭經濱告訴記者。
作為給臨床疾病的診治提供相關“證據”的科室,科室人員嚴把質量關和服務關,為患者和臨床醫師提供科學、準確、客觀、及時的檢驗報告和優質服務。談及科室未來的發展,郭經濱表示:“我們將在現有基礎上對實驗室進行更為規范化的改造,升級儀器設備,更好地服務于廣大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