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 在山西省太谷縣布袋莊的蔬菜大棚內,兩名技術員正對剛出土的菜苗進行檢疫,以確保安全供應給菜農。
當前,中國正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緊要關頭,但春耕生產和鄉村振興也在有序進行。
中國政府上周作出工作部署,統籌抓好農村疫情防控和春季農業生產,迅速恢復農業生產秩序,抓緊解決制約春耕生產的突出問題。
與太谷縣一樣,中國各地快速響應,全力確保農資供應,以防疫為切入點,為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第一步”目標——構架制度穩基礎、打贏脫貧攻堅戰創造良好開局。
山西省武鄉縣嶺頭村一位開手機微店的農民正在打包小米發貨。新華社記者 呂夢琦 攝
新氣象
盡管路卡的繩子依然掛著,但山西省武鄉縣嶺頭村的耕地都已機耕完畢,等待著撒下新種子。
小米是這個小山村電商銷售的主打產品,做好春耕備耕對農民增收來說很關鍵。
“大多數村民在手機上開了微店,這是我們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絕不能耽誤。”嶺頭村黨支部書記張玉堂說。
與往年不同,“無接觸種地”成為今春的突出特色。為避免人員聚集,各地大力推廣“代管家”“田保姆”等服務模式,確保疫情防控與農業生產兩不誤。
在山東省泰安市,小麥已經陸續返青,追肥施藥正當其時。雖然不能隨便出村,農資店也大多沒有開門營業,但大夏莊村村民寧代營并不太擔心。他是山東豐信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會員,能享受到“一站式”上門服務。
這家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互聯網企業為應對疫情影響,推出了“無接觸種地”服務,會員只需在網上選擇服務或產品,就有人幫他們種地。
豐信公司負責人董金鋒說,公司在全國已有100多萬農戶會員,今年春天用戶新增數量同比增長了30%以上。
類似的托管服務已在中國各地陸續推廣,最大程度減少疫情給春耕備耕帶來的不利影響。
“2020年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第一步目標任務,做好春耕備耕、確保農業生產大豐收至關重要。”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于曉華說。
在泰安市寧陽縣葛石鎮大夏莊村,山東豐信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右)在為提供“保姆式”服務的農戶傳授小麥管理知識。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智慧農業
幾天前,山東省利津縣汀羅鎮東王屋村村民胡建濤家里的大棚黃瓜長了白色斑點。他急忙在微信群里上傳了兩張照片,縣里的農技員付敏宗遠程診斷是白粉病,并及時告訴他如何防治。
疫情期間,各種智慧農業手段成為幫農民解決生產銷售困難、助力鄉村振興的“利器”。尤其是直播帶貨,成為疫情期間最火爆的銷售模式。
“我向全國網友發起挑戰,看看十秒鐘一個人能吃多少西紅柿,先吃為敬。”在直播平臺上,山東省商河縣副縣長王帥一邊大快朵頤,一邊向網友推薦當地滯銷的西紅柿。
兩場網絡直播吸引了超過18萬人次的關注,當場預訂1000多斤“粉貝貝”西紅柿。在他的帶動下,商河縣的干部群眾紛紛幫農民在網上直播賣菜,這幾天各鄉鎮的蔬菜已經不愁銷路。
阿里巴巴也在全國率先推出了“愛心助農”計劃,設立10億“愛心助農基金”,為全國各地農產品緊急打造“愛心助農專線”,幫助山東、浙江、福建、廣西、海南等冬季果蔬主產地有效緩解了滯銷難題。
“當農產品遇上網絡直播,農村市場勢必成為電商藍海,這將有力助推鄉村振興。”山東省惠民縣委書記殷梅英說。
在泰安市寧陽縣葛石鎮大夏莊村,山東豐信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在手機上查看為農戶提供“保姆式”服務的小麥的苗情。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美化環境
農村環境問題一直被認為是制約中國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但新冠肺炎疫情給很多農民上了一堂衛生教育課。村干部們說,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將促進改變農民的健康觀念,為鄉村振興補齊環境短板。
平遙古城所在的平遙縣是山西省疫情最嚴重的縣,截至3月1日0時確診病例為36例。這里的村莊實行嚴格的防控措施,每天都進行消毒。
橫坡村黨總支書記郭興峰說,疫情發生以來,村里垃圾清理車從1輛增加到2輛,保潔員從6名增加到8名,每天按時上門收集垃圾,并通過廣播、手機微信群對村民反復進行疫情防控教育。
在疫情發生以來的一個多月里,村民們的環境觀念變化明顯。
“以前一天洗兩三次手,現在一動東西就洗手。”山西省平順縣虹霓村農家樂店主劉松梅說,她現在真正體會到講衛生的重要性,以后一定會保持下去。
對于52歲的劉松梅來說,摒棄衛生陋習既有利于身體健康,也會對她的家庭收入產生深遠影響。
虹霓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常住人口有500余戶,目前正在發展鄉村旅游,年游客量近3萬人次。
去年5月,劉松梅開了農家樂,短短幾個月就增收了7000元。但是,垃圾處理、廁所凈化仍然是虹霓村面臨的主要問題。
村黨支部書記王國保說,2019年全村實現脫貧摘帽,人均年純收入達到7500元,未來要通過旅游業實現鄉村振興。目前,虹霓村已建起停車場和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今后將進一步豐富旅游業態吸引更多的游客。
“衛生環境搞不好,就像人的臉不洗,衣服不換,誰會喜歡呢?”王國保說,此次疫情提高了村民的衛生意識,吃野味的現象也沒有了。(采寫記者:王建華 呂夢琦 吳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