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去年開始在村里合作社打工,根據農閑農忙,一天工資在80至140元不等,在家門口就業增加了收入,還能照顧家人,今年村里有30多人選擇了進合作社打工。”4月1日,陵城區義渡口鎮邵家村貧困戶王坤高興地告訴記者。
王坤家里有三口人,他的母親80多歲了,妻子是二級智力殘疾人,生活不能自理。之前,他們一家三口靠種地為生,每年僅有不到5000元的收入。王坤也曾經計劃外出打工,親戚和鄰居也多次幫他介紹工作,但是因為地點離家遠,沒有辦法照顧家里,他左右為難時,村里的“龍躍”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了,在邵家村黨支部書記邵明軍的幫助下,王坤成了合作社的一名工人,主要負責合作社農田管理、農資調配等工作,全年收入3.6萬余元,當年就實現了脫貧。
邵家村是一個經濟薄弱村,1000多名村民僅依靠傳統種植生活,2019年,投資100萬元注冊成立“龍躍”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流轉農戶450畝土地,建設成標準化高產糧基地,村民不僅能拿到每畝500元的轉包地分紅金,還可以在家門口打工,實現了“一塊地兩份收入”的愿望,使貧困戶年均增收3200多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5萬元。
邵明軍說:“村里采取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發展產業,讓農戶以資源換取效益的同時,也壯大了集體收入,還幫助一批缺乏技術、缺乏重勞動能力和自身發展力不足的貧困戶,讓我們村脫貧奔小康更有希望。 ”
邵家村是義渡口鎮實施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發展增收的一個縮影。該鎮在實施脫貧攻堅中,充分發揮合作社的作用,讓合作社成為產業扶貧的重要載體,通過“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帶動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拓寬增收渠道,變“輸血”扶貧為“造血”扶貧,為實現全鎮脫貧致富奠定了堅實的后盾。
今年,義渡口鎮又新增合作社31個,進一步激發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活力。目前,義渡口鎮脫貧享受政策貧困戶有1300人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本報記者彭彥花本報通訊員張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