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10個縣入選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名單,分別是鄆城縣、齊河縣、桓臺縣、寧陽縣、廣饒縣、海陽市、諸城市、龍口市、滕州市、新泰市。齊河成為德州唯一入選的。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加快開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區統籌配置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公共資源,重點投向縣城(縣政府駐地鎮或街道及其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委會所轄區域)新型城鎮化建設,并在布局建設各類公共設施時,注重做好與鄰近地級市城區同類設施的銜接配套。兼顧縣級市城區(市政府駐地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委會所轄區域及其他區域),以及鎮區常住人口10萬以上的非縣級政府駐地特大鎮,將其一并納入目標區域。
通知指出,選擇120個縣及縣級市開展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工作,其中山東10個。
山東
鄆城縣
齊河縣
桓臺縣
寧陽縣
廣饒縣
海陽市
諸城市
龍口市
滕州市
新泰市
縣城是我國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空間、城鎮體系的重要一環、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紐帶。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縣城建設日新月異,但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縣城公共衛生、人居環境、公共服務、市政設施、產業配套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項,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仍然較弱,對經濟發展和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的支撐作用不足,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還有較大差距。為加快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現通知如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抓緊補上疫情暴露出的縣城城鎮化短板弱項,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促進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擋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擴大有效投資、釋放消費潛力、拓展市場縱深,為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提供重要支撐。(一)明確目標區域。各地區要統籌配置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公共資源,重點投向縣城(縣政府駐地鎮或街道及其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委會所轄區域)新型城鎮化建設,并在布局建設各類公共設施時,注重做好與鄰近地級市城區同類設施的銜接配套。兼顧縣級市城區(市政府駐地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委會所轄區域及其他區域),以及鎮區常住人口10萬以上的非縣級政府駐地特大鎮,將其一并納入目標區域。(二)明晰建設領域。各地區要瞄準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導的公共領域,聚力推進17項建設任務。圍繞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優化醫療衛生設施、教育設施、養老托育設施、文旅體育設施、社會福利設施和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圍繞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完善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設施、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縣城公共廁所。圍繞市政公用設施提擋升級,推進市政交通設施、市政管網設施、配送投遞設施、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和縣城智慧化改造。圍繞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完善產業平臺配套設施、冷鏈物流設施和農貿市場。實施上述建設任務要區分輕重緩急,要響應疫情防控需求,優先支持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設施、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抓緊落實《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加強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提高平戰結合能力。抓緊落實《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能力建設實施方案》,健全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推動現有處置能力提質擴容,防止疾病傳播。(三)界定項目范疇。各地區要堅持“缺什么補什么”,立足本地實際和發展急需,參照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項目范疇(附后),因地制宜研究確定本地項目范疇。加快確定一批彌補本地突出短板、契合群眾迫切需要的項目,以及一批公共性平臺性程度較高、惠及較多群眾及市場主體的項目,特別是能夠盡快見效并形成實物工作量的項目。(四)加強項目謀劃。各地區要綜合考慮資金保障情況、財務平衡及收益狀況,分階段、有步驟地滾動謀劃設計不同性質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成熟一批、實施一批。著眼保障縣城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加快謀劃一批完善縣城基本功能、無償滿足公共需要的公益性項目,以及有一定收益但難以商業化合規融資的公益性項目。著眼釋放政府投資乘數效應,科學謀劃一批具備一定市場化運作條件的準公益性項目;探索通過盤活存量資產、挖掘土地潛在價值等方式,推動公益性、準公益性與其他有經濟效益的建設內容合理搭配,謀劃一批現金流健康的經營性項目。(五)嚴把項目標準。各地區要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綜合考慮縣城地域特征、人口規模和發展潛力等因素,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國土空間規劃,合理確定項目區位布局和規模體量。堅持合規開展項目建設,嚴格執行有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以及有關部門印發的規范性文件。(六)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各地區要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落實政府投資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的要求,針對縣城公益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設計多元化的財政性資金投入保障機制。縣城公益性項目主要通過地方政府財政資金予以投入,符合條件的縣城公益性項目可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予以適當支持。對其中有一定收益但難以商業化合規融資、確需舉債的縣城公益性項目,除上述資金支持渠道外,還可通過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抗疫特別國債予以支持。(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各地區要針對縣城準公益性及經營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設計市場化的金融資本與工商資本聯動投入機制。對符合條件的大中型準公益性及經營性項目,可通過健全政銀企對接機制,利用開發性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或國家城鄉融合發展基金予以融資支持。對符合條件的縣城智慧化改造、產業平臺配套設施建設等領域項目,可通過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企業債券予以融資支持。規范有序推廣PPP模式,帶動民間投資參與投入的積極性。(八)加強建設用地支撐。各地區要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優化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分配,保障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項目的合理用地需求。注重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和低效土地,優先用于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項目。積極組織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入市,分類推進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九)分區分類推進。依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及各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立足各地區發展基礎和要素條件,建立分區分類的支持引導機制。優先支持東部地區基礎較好縣城建設,率先實現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有序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城鎮化地區縣城(含邊境地區重點縣城)建設,加快增強人口經濟承載能力。合理引導中西部和東北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建設,提高對農業農村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保障能力。(十)強化示范帶動。以發展基礎扎實、財政實力較強、政府債務率較低為基本要求,在湖北、長江三角洲區域、粵港澳大灣區和其他東中部都市圈地區,兼顧西部和東北地區,選擇120個縣及縣級市(名單附后)開展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工作。切實加大中央財政性資金等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其圍繞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項目范疇,啟動建設示范性項目,創新資金投入方式與運營模式。總結提煉典型經驗,以現場會、典型案例推介等方式加以推廣。(十一)壓實地方責任。省級發展改革委要周密組織、加強指導,科學制定本省份落實方案,指導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地區制定示范方案,明確建設任務、要素保障和組織實施等事項,并加強項目檢查督導。各市縣要加快開展項目謀劃與儲備,注重加強關聯項目之間的協同配套,做好項目審批核準備案和規劃、用地、環評等前期工作,并將符合條件項目動態錄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扎實推進項目建設實施,確保項目合規落地見效。(十二)嚴格防范風險。各市縣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嚴防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審慎論證項目可行性,優選項目、精準補短板、不留后遺癥。嚴防“大水漫灌”,確保精準投資、提高投資效益。嚴防“半拉子工程”,確保項目資金來源可靠、規模充足。嚴防“大拆大建”,優先采取改擴建方式,必要時采取新建遷建方式。嚴防“貪大求洋”,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新時期建筑方針。桐廬縣、寧海縣、海鹽縣、武義縣、長興縣、岱山縣、縉云縣、諸暨市、樂清市、溫嶺市盱眙縣、寶應縣、沛 縣、東海縣、沭陽縣、建湖縣、泗陽縣、海門市、泰興市、溧陽市惠東縣、博羅縣、新興縣、佛岡縣、東源縣、海豐縣、龍門縣、饒平縣、陽春市、臺山市霞浦縣、閩侯縣、永泰縣、永春縣、德化縣、上杭縣、長汀縣、福清市、福安市、晉江市鄆城縣、齊河縣、桓臺縣、寧陽縣、廣饒縣、海陽市、諸城市、龍口市、滕州市、新泰市固安縣、正定縣、景 縣、魏 縣、遷安市海南 澄邁縣、瓊海市、萬寧市陽新縣、紅安縣、大悟縣、南漳縣、監利縣、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赤壁市、宜都市當涂縣、廬江縣、蒙城縣、靈璧縣、天長市河南 蘭考縣、鄢陵縣、新安縣、南樂縣、新鄭市推進縣城與鄰近地級市城區、省會城市醫療衛生設施統籌布局和銜接配合。推進縣級綜合醫院(含中醫院)提標改造,以門急診、住院、醫技科室為重點增加業務用房并配備必要設備,增強傳染病科室診療能力、重癥監護室(ICU)救治能力,增加重要醫療物資儲備,預留應急空間、強化平戰結合。推進縣級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配齊疾病監測預警、實驗室檢測、標本采集、現場處置等設施設備。完善縣級婦幼衛生健康服務機構,補齊業務用房面積缺口。改造或新建大型公共設施時,應使之具備短期內改建為“方艙醫院”或應急避難場所的條件,滿足救災應急需要。發展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按照縣城常住人口規模配置教育資源。新建或改擴建公辦幼兒園,引導社會力量建設普惠性幼兒園。按照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標準,改善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實現校舍和場所標準化。推動普通高中加強校園校舍設施建設,擴大培養能力、提高教育質量。擴大職業教育資源供給。大幅提高養老服務質量,擴充護理型床位,配置消防設施和輔助設施。加快建設縣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引導社會力量發展普惠養老。在家庭照護為主、托育補充前提下,大力推動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引導社會力量建設一批綜合性托育服務機構和社區托育服務設施。改造商業步行街、地方特色街區及配套設施,加強老建筑活化利用,因地制宜發展新型文旅商業消費聚集區。根據需要改擴建或新建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完善公共文化場所功能,建設智慧廣電平臺。在重要旅游景區所在縣和有條件發展全域旅游的縣,完善游客服務中心、旅游道路和旅游廁所等配套設施,建設城市公園。建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體育場、體育公園、全民健身步道和社會足球場地。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健全兒童收養體系,提升兒童福利設施和未成年人救助保護設施水平。建設殘疾人康復和托養設施,因地制宜配建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完善公益性殯葬服務,支持建設公共殯儀館和公益性骨灰安放設施。因地制宜布局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逐步實現城鎮居民全覆蓋。統籌衛生、就業、社保、文體、退役軍人服務、兒童關愛保護等基施 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務項目以及維穩、信訪等管理職能,推進家政等便民服務進社區,打造綜合性多功能的美好生活服務站。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逐步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完善生活垃圾收運體系,配備分類清運、密封性好、壓縮式收運車輛,改造垃圾房和轉運站。加快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終端處理設施,逐步減少原生垃圾直接填埋。建立餐廚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回收及再生利用體系。加快建設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完善醫療廢物收轉運設施。因地制宜建設危險廢物處理設施。在有條件縣城建設規范的回收網點和分揀中心,重點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廢紙等進行回收利用。按照“廠網配套、泥水并重”要求,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提高管網收集能力,積極推進管網“雨污分流”,實施混錯接、漏接、老化和破損管網更新修復。因地制宜確定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結合實際對現有污水處理廠進行擴容提標改造。在缺水地區和水環境敏感地區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加快建設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設施,減少污泥進入垃圾填埋場填埋量。重點在舊城區、人流密集區和主次干路等區域,配建補建固定公共廁所或移動式公共廁所,利用節能環保技術配置除臭設施。改造老舊公共廁所,分批進行拆除還建或改建。新區建設和商業開發要嚴格按標準配建公共廁所。合理增加無障礙廁位和第三衛生間,方便殘疾人和兒童等使用。推進縣城與鄰近地級市城區交通設施互聯互通,鼓勵對公路等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增強對外交通保障能力。布局建設公共停車場和配建停車場,鼓勵建設立體停車庫,緩解醫院、學校、大中型商場和辦公區等人流密集區“停車難”問題。推進客運站改擴建或遷建新建,拓展客運站“運游”“運郵”功能。按照“窄馬路、密路網” 方式,完善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三行系統”,優化公交站點布設,改善群眾出行條件。實行“從源頭到龍頭”的全流程公共供水保障,擴大供水管網覆蓋范圍,更新改造供水水質不能穩定達標的水廠和老舊破損的供水管網。完善燃氣儲氣設施和燃氣管網,加快建設液化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局域供氣網絡。發展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及清潔能源集中供熱,推進燃煤鍋爐集中改造。構建源頭減排、雨水蓄排、排澇除險的排水防澇系統。在有條件縣城推進路面電網和通信網架空線入地。建設統一分撥中轉的公共配送中心,鼓勵發展共同配送等新模式,滿足小微企業和群眾日常物流分撥配送需要。支持社會力量面向家庭用戶和單位職工等受眾群體,布設不同類型的智能快件箱,提供便捷安全的“最后一百米”服務。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推進 5G 網絡向縣城延伸覆蓋,提升縣城光纖寬帶接入速率,建設深度覆蓋的物聯網。搭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部署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水務等感知終端,推進市政公用設施智能化。整合市場監管、環境監管、應急管理、治安防控等事項,推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云上政務”,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整合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社保等信息數據系統,建設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公共服務供給便捷化。改善小區居住條件,完善小區水電氣路信等配套基礎設施和養老托育、停車、便民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有條件的可加裝電梯。加強對小區及周邊閑置土地、房屋、地下室等存量資源的統籌利用。鼓勵探索以社區乃至街區為單元進行改造的商業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有一定盈利的改造項目。培育縣城內生增長動力和“造血”能力,引導縣域特色經濟和農村二三產業在縣城集聚發展,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完善產業園區和特色小鎮等產業集聚區配套設施,健全檢驗檢測認證中心,提高產品質量標準;優化技術研發轉化中心,提供共性技術公用研發設備;建設智能標準廠房,提供共用生產空間,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建設便企政務服務中心,提供“最多跑一次”的一站式服務;結合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盤活農村閑置資源資產。加大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力度,在有條件縣城建設一批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結合實際在縣城及周邊建設冷庫,配建理貨和分揀等冷鏈配送設施,保障農副產品全程冷鮮冷凍保存和運輸。在有條件縣城建設面向城市消費的生鮮食品低溫加工處理中心,推廣“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新模式。引導社會力量在大中型商場超市建設冷鏈物流前置倉,解決冷鏈物流“最后一公里” 問題。因地制宜推進農貿市場改造或遷建新建,合理擴大規模和服務半徑,改善交易棚廳等經營條件。在批發型農貿市場配置檢測檢疫設備,確保進場農副產品質量安全。完善零售型農貿市場和社區菜市場環保設施,解決衛生“臟亂差”問題。支持社會力量改造建設畜禽定點屠宰加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