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鄉村是中國人的根。千百年來,一幅幅恬淡靜謐、優美宜人的田園圖景,印刻在一代代中國人的記憶里。在全面小康即將實現、鄉村振興號角全面吹響的今天,鄉村人更加盼美麗、盼宜居,城里人更加念山水、念鄉愁。可以說,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激蕩在廣袤鄉土大地上最為感動人心的夢想,是回旋在億萬農民心中的深切期盼,更是億萬人同心、同向、同力、同求的美好愿景。
美麗宜居,是一個長期目標;更美麗、更宜居,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日拱一卒,日進一寸,久久為功,為一個億萬人共同的美好愿景而多一些耐心,是值得的。
山東是農業大省,也是農民大省。一億多人口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農村,沒有農民的小康,沒有鄉村的美麗宜居,難以想象。近年來,山東的鄉土大地正在不斷發生著變化,這一點生于山東、生活于山東、關心山東的人們,都有切身體會——比如,旱廁改成了水沖,村里裝上了路燈,街巷種起多彩花朵——這些變化,不少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以至于越來越習以為常。
推進鄉村振興,聚焦聚力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充分尊重和順應群眾意愿,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謀劃、精準發力,穩步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發展,改善了農民生活條件,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這是一項多么令人振奮的民生事業、民心事業。
時代列車滾滾向前,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這是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歷史大邏輯。順應鄉村新變化,實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不僅要讓農村綠起來、美起來,也要求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宜居,因地制宜、改革創新、統籌謀劃、綜合施策、精準發展,讓美麗宜居這個“愿景”走進現實,這是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現實路徑。
讓“愿景”走進現實,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美麗宜居,是為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了讓群眾過上更好生活,讓農民群眾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愿景”走進現實,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群眾之中蘊藏著無限的創造偉力,“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都反復證明了這個道理。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讓群眾的創造積極性激發匯聚,讓各種創新活力在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中競相迸發,就是“眾人拾柴”的強大力量。
讓“愿景”走進現實,是對能力、定力、耐心、勇氣、智慧的考驗。“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我省不同地方鄉村的風俗不同、生態多樣、面貌差異較大,在產業基礎、村莊建設等方面也不一樣,不同村莊的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各有側重。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不管是頂層設計,還是基層實踐,都需要統籌運用好自然規律、市場規律、鄉村建設規律和城鄉發展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注重統籌協調、政策集成,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穩妥推進。
讓“愿景”走進現實,要注重統籌協調。統籌協調是唯物辯證的科學方法論,是謀劃推進鄉村發展的重要方法。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既要科學把握區域協調、城鄉統籌,以自然生態、歷史人文為紐帶,與新型城鎮化有序銜接,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也要科學把握當前與長遠,科學把握“三生三美”融合發展,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七改”、脫貧攻堅、基層黨建等工作統籌起來,把資金、資源、公共基礎設施整合起來,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托起美麗宜居共同美好愿景,創造出鄉村振興更加美好的明天,呼喚更多智慧涌流、信心累積、路徑探索,呼喚更多建設性解決方案、前瞻性預判,呼喚更多正能量和建設者。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孫秀嶺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