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鄉村要有新模樣。有“顏值”,有“氣質”,內外兼修,美麗宜居,這才是新鄉村的新模樣。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美在“顏值”。
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這是我們的鄉村記憶。河里可以游泳,溪里可以捉魚,池塘可以洗菜,空氣中都透著股甜味,誰能不說鄉村“美”?
反之,如果路途阻塞,環境破敗,天干則灰塵漫天,下雨就泥濘不堪,垃圾隨意傾倒,生活各種不便,美好鄉愁豈不就是無奈惆悵?
沒有“顏值”,就沒有美麗宜居。近年來,山東加快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省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已完成1075萬戶;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全省85%的鄉鎮(街道)城鄉環衛一體化實行市場化運作,城鄉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達75%左右,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累計占比達23.96%;推進農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堅專項行動,已完成新建改造農村公路3.53萬公里;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7%,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1%以上;深入推進“綠滿齊魯·美麗山東”國土綠化行動,2017年以來全省完成造林面積731.1萬畝。截至目前,全省共創建美麗鄉村級示范村1500個。
讓鄉村“顏值”高起來的過程,就是扎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的過程。圍繞治污、清廢、美化,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改造提升。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發揮鄉村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等多種功能,推進農業漁業、林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入融合,實現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麗生活的統一。保護好傳統村落的水系文脈、田園特色,保護好山體河道、森林濕地、湖泊池塘和海灣海岸,把該減的減下來,該退的退出來,該治理的治理到位,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美在“氣質”。
氣質是內在涵養或修養的外在體現,美麗宜居鄉村的氣質,很大程度上就是宜居,而宜居則是多方位的。
比如,對鄉村來說,鄉村形態是最為鮮明的“氣質”。不同地方鄉村,風俗不同、生態多樣,山區、平原、沿海的村莊,差異很大,各個村的產業基礎、村莊建設等方面也不一樣,不同村莊的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各有側重。講鄉村“氣質”,對各個村莊規劃建設就不能一個標準、一個樣式、“一個模子套下來”,而應在打造良好生態基礎上,因村制宜、分類施策,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文則文、宜游則游,立足實際有序推進。講鄉村“氣質”,就要大力培育鄉村新風尚,傳承鄉土文化,提振農村精氣神。
“氣質”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我省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要充分挖據傳承,把儒家文化、農耕文化都融入鄉村文明建設,形成良性鄉村文化生態。要培育發展新鄉賢文化,實施鄉村記憶工程,講好千村故事、村名故事。要在傳統禮俗和陳規陋習之間劃出一條線,告訴群眾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抵制封建迷信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推動移風易俗,讓文明鄉風吹遍鄉村每個角落。
既講“外在美”,也講“心里美”,既講“硬件美”,也講“軟件美”,把“美”講在群眾的心坎上,把“美”落實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中,繪就一幅各美其美的“齊魯風情畫”,這樣的“顏值”“氣質”,才是山東鄉村的新模樣。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孫秀嶺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