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雜志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就補齊短板進行了深刻闡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明了工作著力點。
習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牽涉到方方面面,但補短板是硬任務。8月3日起,人民網推出“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全面小康‘硬任務’”系列報道,深入解讀這篇重要文章的精髓要義。
“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全國需要進行危房改造的4類重點對象大約160萬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約80萬戶。一些地方農房沒有進行危房鑒定,或者鑒定不準。”2019年4月16日,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語重心長地說。在會上,習近平強調,如果到了2020年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較好解決,就會影響脫貧攻堅成色。
保障住房安全,是“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內容。《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文章中指出,對照“‘兩不愁三保障’要求,4個方面問題比較突出”,其中之一是“部分貧困人口仍住危房問題等”。
一磚一瓦,凝聚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必勝信念,壘砌起億萬百姓“安居樂業”的樸素愿望。
滿足人民對住房安全的期待,要下更大決心、花更大氣力
2014年1月26日,習近平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來到興安盟阿爾山市伊爾施鎮,看望慰問74歲的困難林業職工郭永財一家。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2014年春節,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伊爾施鎮居民郭永財家里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
1月26日下午,習近平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來到郭永財家中,察地窖,摸火墻,看年貨,坐炕頭,詳細了解一家人的生活。
看到郭永財等群眾住房還比較困難,習近平叮囑當地干部要加快棚戶區改造,排出時間表,讓群眾早日住上新房;要做好慰問困難群眾工作,讓每個家庭都過好節。
2014年起,阿爾山市累計投入資金40億元,完成棚戶區房屋征收上萬戶,籌措回遷安置房2700套。“以前住平房,燒火、撿柴、倒灰,鼻子都熏得黑黑的;如今住上樓房,有了燃氣灶和熱水器,也不用再跑公共澡堂了。”郭永財的老伴馮秀華說。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直接關系攻堅戰質量。習近平指出,“住房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讓貧困人口不住危房”“南方住房要注重通風,北方住房要注重保暖”。
2013年10月29日,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進行第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國住房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解決群眾住房問題是一項長期任務,還存在著住房困難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決、保障性住房總體不足、住房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問題。
“人民群眾對實現住有所居充滿期待,我們必須下更大決心、花更大氣力解決好住房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習近平在此次集體學習中,對保障人民群眾住房安全提出殷殷囑托。
2013年至2019年6月,中央財政累計支持全國1794萬戶貧困家庭改造危房,幫助5700多萬貧困群眾住上了安全住房,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300多萬人。
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區域,國家推行異地扶貧搬遷政策。“挪窮窩”遷新居,許許多多的人搬出了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的山溝溝,搬進居家舒適、交通便利的新房子。
2018年2月11日上午,習近平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吉地爾子家看望。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赴四川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解放鄉火普村是易地扶貧搬遷的新村,搬遷新房沿公路依山而建。習近平指出,這里的實踐證明,易地扶貧搬遷是實現精準脫貧的有效途徑,一定要把這項工作做好做實。
按照計劃,“十三五”期間,國家將對1000萬左右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目前,全國已經完成易地扶貧搬遷960多萬貧困人口,中西部地區還同步搬遷了500萬非貧困人口。
“異地搬遷是保障住房安全的主要工作之一,凸顯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雷明指出,“通過精準識別、因戶施策,因地制宜選擇危房改造與異地搬遷等不同方式實現精準扶貧,擺脫‘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境。”
告別危房住新屋,搬出祖祖輩輩困居的大山,家里敞亮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也被點亮了。
補齊住房安全短板,拿出“一磚一瓦”的細功夫
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在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同搬遷戶汪顯平一家圍坐在一起拉家常。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中國人自古“安土重遷”。搬遷新居,對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村落來說,都稱得上是一次重大的改變。要部署好“后半篇文章”,讓百姓搬得出還要住得下。
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來到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考察調研。這里安置了全鎮11個村的1346戶高山危住戶、地災戶和貧困戶,共4173人。在搬遷戶汪顯平家,習近平同一家老少圍坐在一起拉家常。他指出,移得出、穩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樂業。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穩定就業,務工是主要出路。
據鎮錦屏社區的社區書記江慧麗介紹,老縣鎮鎮錦屏社區因地制宜興產業,依托原有山地資源,培育專業合作社和新型經營主體22家,帶動770戶增收。依托鎮工業園區12家企業解決就業崗位150余人,建設廠房9400平米,發展新社區工廠4家,提供就業崗位200余個。
今年5月,人社部等四部門部署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幫扶專項行動,聚焦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搬遷群眾尤其是建檔立卡貧困搬遷群眾,聚焦易地扶貧搬遷大型安置區,綜合運用就業服務各種措施,集中力量加大就業幫扶,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創業。
“要實實在在做好就業工作,不能搞形式主義。”在錦屏社區考察調研時,
習近平這樣強調。
好政策要夯實,需要腳踏實地真扶貧,積極作為辦實事。在補齊住房安全短板的過程中,一些地區依然存在標準把握隨意性強、申報程序執行不到位、危改檔案反映不真實、危改資金使用不規范等問題。
對此,要完善政策,強化考核,也要嚴格程序,規范運作。今年不少地區相關部門組織了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回頭看”——通過實地調研考察,促進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實到位、建設管理規范有序。
“針對已經建成的保障性住房,要對其建筑質量等問題進行嚴格把關,避免出現新的安全隱患。”中國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檀學文指出,“同時,根據我們調查研究發現,有少量人口臨時寄居在親戚或鄰居家中,存在‘居無定所’的情況,同樣需要被關注。”
“一些B級房子目前達不到危房級別,但是仍然需要‘回頭看’,避免成為C級危房。”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介紹,“另外,一次房屋只能申請一次危房補助,因自然災害對房屋造成再次損害的,應當通過其它方式及時補救。”
探索適合國情、符合發展階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避免搞一刀切的扶貧方式。通過準確、細致的扶貧,讓百姓有更高的獲得感、幸福感。
從窮窩窩到致富家,讓村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有了好房子,還要掙到“紅票子”,才算好日子。
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進行第十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強調,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關系人民安居樂業,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
每逢節假日,藏在武陵山區深處的青堡村就會熱鬧起來。村民黃正學家開辦的農家樂17個房間早已客滿。從他家三層小樓上望出去,青瓦白墻的土家風格樓房沿著山道迤邐而建,阡陌縱橫的蔬菜基地向遠山延伸……
過去,青堡村村民出山必須跋山涉水——要翻越懸崖,蹚過六七條湍急的河流。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增收難,龍鳳鎮一直深受貧困折磨。
2013年,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綜合扶貧改革試點大幕徐徐拉開。當地出臺了城鄉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土地綜合利用等3項總體規劃、28個專項規劃。引導五千余戶老百姓從自然條件惡劣的偏遠區域搬遷至集鎮、中心社區或居民點。同時,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同步進行,龍鳳鎮探路全域旅游,每年接待游客4萬多人,增收上百萬元。
從窮窩窩到致富家,一系列配套政策運行推廣,讓村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實實在在增強獲得感與幸福感。
“異地搬遷和危房改造并非單純以‘搬走’‘蓋完’為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扶貧,要提高百姓的收入,解決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根本問題。”雷明指出,“因此,通過發展產業化解就業問題是異地搬遷過程中的重要成果。”
2020年,國家發改委聯合12個部門出臺《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若干政策措施》,從完善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加強安置區產業培育和就業幫扶、加強安置社區管理、保障搬遷群眾合法權益、加大工作投入力度、加強統籌指導和監督檢查等6個方面明確了25條具體措施,進一步細化實化了國家層面的后續扶持政策。
“下一步,在推進鄉村振興和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在保障住房安全的基礎上,還將有更高層次的提升,如統一城鄉住房安全標準等舉措,通過多地區、多部門協同努力,共同提升百姓的生活幸福感。”雷明表示。
住有所居,寄托了百姓心中最樸素的小康愿望。住得好不好、房子暖不暖,
習近平始終牽掛在心。以人民為中心的政策直抵人心,扎實有效的舉措落地有聲。我國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住房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百姓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