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書記張磊調研﹃紅色業委會﹄
武城縣瀚林苑小區黨支部選舉大會
不斷推進農業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武城美麗鄉村墻繪
鳥瞰武城鳥瞰武城
深入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深入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治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單元,是國家政策最直接的操作平臺。
武城作為一個魯北小縣,5年來先后承擔國家級、省級和市級改革試點44個,召開全國全省改革現場會18個,未成年人保護、全域創衛等40余項改革經驗成為全省全國亮點,就地城鎮化、共享工廠、家事審判改革3項改革案例被省委改革辦上報到中央改革辦。“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改革,把‘解決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地拼、不停地干,用一個個具體動作讓上級決策部署在武城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武城縣委書記張磊說。
用具體動作打造生態宜居新優勢
大片的綠地、潔凈的街道、良好的秩序、蔚然成風的衛生習慣,這是武城的縣城和鄉村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環境是一個地區的關鍵競爭力、第一吸引力。抓創衛就是抓環境,就是抓發展、抓民生,就是抓區域競爭力。”武城縣委書記張磊說。
黨中央、國務院將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確定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對此,武城縣堅持把“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標本兼治,一手抓產業推進,一手抓環境提升,并將抓環境提升作為“治本”之策。
2017年10月,武城縣順利通過省級衛生縣城復審后,縣委、縣政府在全縣進行了解放思想大討論,經過充分醞釀討論,于2018年1月向全縣人民發出了“創建國家衛生縣城”的號召,提出了“樸素的創衛理念”和“全域創衛”的思路。
“樸素的創衛理念”,就是站穩群眾立場,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創衛為民、創衛惠民、創衛靠民。“全域創衛”,即創新跳出“抓創衛就是抓城區”的傳統思維,推行縣鄉村三級同創,覆蓋更大范圍,讓更多人民群眾受益。“‘全域創衛’是將創衛工作從縣城延伸到鎮街區和農村,將創衛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實現國家衛生縣城創建和衛生鎮村建設同部署、同調度、同督導,這也意味著工作量大了許多,面臨更多困難和挑戰,但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更多群眾享受到創建成果。事實證明,這是一項正確的決策,一項順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武城縣委副書記、縣長朱恩鶴介紹。
通過“全域創衛”,武城縣魯權屯鎮、廣運街道成功創建國家衛生鄉鎮,3個鄉鎮達到國家衛生鄉鎮標準,3個鄉鎮創建成為省級衛生鄉鎮,393個村全部認定為省級衛生村,成為全市第一個縣鄉村三級共創的縣。武城縣“三級共創、全域創衛”的做法得到全國愛衛辦的充分肯定,省領導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推廣經驗做法。
2019年,在前期“全域創衛”基礎上,武城縣又以“村村優美、戶戶和諧、人人幸福”為目標,在全縣393個村莊啟動了“美麗宜居鄉村”創建。從“全域創衛”到全面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創建,武城縣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為了該縣探索創新基層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建設的具體實踐。
為更好推進創建工作,武城縣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搭建了“1個美麗辦、7個主線辦、9個網格辦”的組織架構,構建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鎮村推進、干部幫包、全民參與”的工作格局。“‘美麗宜居鄉村’創建就是以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和村莊清潔行動工作任務為核心,統領五大振興方面的重點任務,將全縣各項工作和農業農村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納入其中。”朱恩鶴介紹,通過創建工作推動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
從“全域創衛”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到創建“美麗宜居鄉村”引領,武城縣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各項任務落實,城鄉環境實現大幅改善,整體形象、區域競爭力、吸引力顯著增強。
用具體動作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填信息、驗身份、簽合同……一鍵操作,遠程簽約,家里的3畝地,在手機上就承包給了合作社。”20多天前,雖然身在千里之外的湖南,紀恩超卻用手機完成了自家土地經營權流轉。回想那簡便快捷的操作流程,他到現在還津津樂道。
紀恩超是武城縣武城鎮肖邢王莊村村民,全家常年在外務工,自家的3畝地一直由親戚代為耕種。3月1日,由武城縣相關部門開發的“掌上農經”手機軟件上線后,紀恩超第一時間提交了土地流轉信息并成功交易,成為山東首筆利用手機簽約的農村土地流轉業務。
大數據廣泛應用到農業領域是大勢所趨,“掌上農經”軟件的上線,是依托該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管理平臺匯聚的“三農”數據資源而搭建的一款電子簽章公共服務移動終端,可發布土地供求信息、在線簽訂合同,實現全流程不見面的土地流轉和經營權抵(質)押。
“從2015年底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確權登記頒證,建立起全縣農村土地承包確權信息庫,再到2017年9月我們率先開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管理平臺,都是支撐‘掌上農經’運行的前提條件。”朱恩鶴介紹,武城作為傳統農業大縣,緊緊圍繞“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率先行動”的目標定位,實施產城融合、推進城鄉一體,聚焦“五個振興”主攻方向,用具體動作落實上級部署、滿足群眾需求,不斷推動鄉村振興創新發展,成功入選山東首批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兩證保三權”、農地抵押貸款、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等做法成為全省全國亮點。
在此基礎上,武城縣推進試點改革繼續深入,自2019年12月份被確定為全省財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鄉村振興試點縣以來,武城縣實施推進“產權+”“保險+”“擔保+”“服務+”的“四個+”工程,運用政策創新、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構建“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該做法在糧食耕種、收儲、售賣階段賦予糧食金融屬性,與傳統農戶自行存儲糧食需要承擔倉儲費用和糧食損耗相比,將糧食產業鏈條上端的增值效益直接讓利農戶,不僅讓農戶省下一筆支付費用,還讓糧食在倉儲中保值增值。
糧食可以像在銀行存錢一樣選擇存儲方式,農戶憑存糧憑證可在糧食商行指定的銀行網點支取現金,也可到糧食商行網點兌換種子、化肥等農資,或者用于支付農機費用……這是武城縣圍繞財政金融融合,打造集耕種收管、信貸擔保于一體的“糧食商行”模式,是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為進一步鼓勵糧食商行做大做強,解決糧食收購企業融資難題,武城縣還出臺了《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實施細則》,并成立“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為糧食收購企業融資增信。借助財政杠桿和金融資源,武城縣為涉農產業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務,探索出了財政金融融合支持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用具體動作開創城市基層治理新局面
“以前,這是一條碎石子路。電動車筐里的雞蛋,一路到家一定會顛碎幾個。如今,在‘紅色業委會’的協調下,這條‘千年石子路’變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對于小區道路的變化,家住武城縣武城三中家屬院的李光明逢人就夸,“不僅如此,‘紅色業委會’還給鋪設了新的排水管道,重修了小區廣場,居民停車更方便了。”
武城三中家屬院是三無小區,無物業管理、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排水管道堵塞、道路塌陷、垃圾運輸等生活上的不便,令居民煩惱不已。去年4月,武城三中高級教師崔漢杰成為業委會主任,帶領“紅色業委會”開始一一破解生活難題,居民迎來了舒心的日子。
武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胡星海介紹,去年年初,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少地方暴露出社區治理漏洞。防疫進入常態化,武城縣全體公職人員下沉,參選小區樓(道)長、業委會成員,實施“紅色業委會”城市基層治理機制。
鼎盛小區黨支部書記、業委會主任田瑞華,是武城縣民政局局長。成功當選業委會主任后,經過全面摸排,田瑞華得知小區近20%居民為老年人,兒女多不在身邊。于是,他發揮工作專長,積極對接資源,為小區引進居家養老服務。“雖然孩子不在身邊,但家門口就有人照顧我,他們很放心。”64歲居民李樹珍對服務十分滿意。
田瑞華說,小區業委會工作都是在“工作8小時之外”進行,“雖然很辛苦,但看到小區管理日漸有序、環境愈發優美,成就感消解了疲憊。”
“‘紅色業委會’的‘紅色’,是如何染上的?”鼎盛小區所在的振華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張欣欣解答道,小區黨支部書記和業委會主任“一肩挑”,并且黨支部與業委會雙方交叉任職人數不少于3人。“如此以來,業委會成員中黨員占有一定比例,確保業委會一心守護業主權益。”在張欣欣看來,業委會委員是為業主服務,開展工作務必公平公正,這與公職人員職業要求相近,另外,公職人員更熟悉事務辦理流程,能夠有效提高業委會工作效率。
截至目前,武城縣99個小區全部成立了黨支部、重新選舉了業委會,發動全體縣直部門在職公職人員到居住小區參選,655名“兩委”成員中公職人員485人,占比74%;2689名小區樓長、樓道長中公職人員1777人,占比66%;其中,單位一把手39名、領導班子成員155名。
為充分激發“紅色活力”,武城縣對2980名在職黨員實行“一方隸屬、雙重管理”,在不轉移黨組織關系的前提下,參加所在單位和小區雙重組織生活,接受雙重考核、雙重評議,變雙報到的軟約束為雙重管理的硬管理,截至目前,解決群眾難題300余個。
胡星海介紹,武城縣制定《全縣機關事業單位參與支持城市社區治理工作考核辦法》,綜合部門體量、參選人數、參選崗位、小區類型等因素,科學制定了崗位參與及履職質量系數、領導班子成員參與率系數、部門單位規模調校系數、小區類型調校系數等“四個系數”。“通過系數調校平衡后,對部門實行差異化考核,做到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孬不一樣,考核結果與單位及個人精神文明獎發放直接掛鉤。”
□王玉磊吳華于寧李淑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