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坤劉成開
“6000萬尾泥鰍苗,賣了7.2萬元,行情還可以。”日前,在寧津縣柴胡店鎮王世英村,村黨支部書記、千鰍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緒勇從泥鰍塘里“鉆”上來,送走了客商,來不及脫下膠鞋,樂呵呵地坐在地頭上算賬。趁著泥鰍大賣,陳緒勇將入股王世英村黨支部領辦創辦的千鰍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村民的分紅按照每畝地1000元發下去。“這只是保底的,2023年春節還會發一次,入股的村民每人每年分3萬元不成問題。”陳緒勇說。
“這里以前是廢棄的磚瓦廠。”陳緒勇站在泥鰍池邊說,“300畝的鹽堿地,燒磚挖土成了一片荒地,地勢又低,糧食種不了,建蔬菜大棚還影響電力設施安全。隨著分田到戶,農村集體資產缺乏管理,這300畝鹽堿地就成了王世英村存放垃圾、容納污水的臭水溝。”柴胡店鎮90個村,每個村里都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洼地、坑塘,總面積在2700畝左右,這些廢棄洼地、坑塘的命運和王世英村300畝鹽堿地一樣,成了垃圾和污水存放地,影響農村生態環境。
“農村人居環境的核心項目就是坑塘整治。2022年,我們清除上千立方米的垃圾污水,對坑塘進行防滲和植綠處理,引來寧津縣寧南河的水形成生態水面,開展特色水產養殖和圍村造林、光伏發電項目。改造后的坑塘,不僅成了‘景觀帶’,還是‘聚寶盆’。”柴胡店鎮黨委書記徐顯法說。
柴胡店鎮將坑塘管理納入河長制管理體系,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先易后難、一坑一法”的原則,依托“黨支部+群眾+建設”模式,采用財政獎補、整合涉水項目資金、吸引投資等籌資方式,多途徑、多渠道開展坑塘改造。為了防止坑塘環境受到破壞,柴胡店鎮采取“人防+技防”的措施加強監管,對柴胡店鎮坑塘逐一編號、建立檔案,安裝攝像頭實時監控,實行網格化管理。與此同時,還統籌推進改廁、污水治理、養殖糞污收集處理等工作,改造排污管道20千米,對農村污水進行有效管控。
柴胡店鎮根據坑塘大小和群眾意愿,宜農則農,宜景則景。廣明庵村和王世英村一樣,鹽堿地多,也將4畝廢棄垃圾坑治理成泥鰍池塘,入股王世英村千鰍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同時,廣明庵村將面積小的廢棄坑塘填埋后打造黨建文化廣場,讓老百姓有了學習、健身的好去處。張集村一部分閑置坑塘地勢低洼,存不住水,發展水產養殖風險太大,做好基礎防滲種上蓮藕,村集體年增收10多萬元。
今年1至5月,柴胡店鎮整治大小坑塘65處,新增集體用地500畝,村集體收入共增加130萬元,形成了坑塘水凈、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農村水環境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