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新區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和力度
記者鐘偉劉瀟 通訊員趙慶川張劍
天衢新區創業環境怎么樣?和天衢新區有過真正接觸的人會告訴你,快來吧,現在的天衢新區就是一片幅員遼闊、生機勃勃的“星辰大海”。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以求賢若渴之心引才聚才,以夯基壘臺之舉育才強才,以海納百川之懷識才用才,以筑巢引鳳之策愛才留才。”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天衢新區籌備建設指揮部指揮長祁小青的話擲地有聲,目的只有一個,讓天衢新區成為當仁不讓的群英匯聚、建功立業之地。
像海一樣多元包容的天衢新區,堅持“黨管人才”的根本要求,以“求賢若渴”之心,以身示范抓好本領域、本行業的人才建設;構筑“廣納英才”的平臺載體,搭建校企人才供需、產業轉化、成果分配平臺,促進產教融合、人才互通、校企共創、資源融通,實現新區和人才雙向互動;激活“人盡其才”的體制機制,為人才搭建學習交流的平臺、培訓充電的站臺、比拼切磋的舞臺,不斷提高人才與發展的匹配度;打造“環境興才”的服務生態,為人才解決好租房購房、子女入學、醫療健康等“關鍵小事”,在全區形成尊才、愛才、用才、留才的良好氛圍。
不拘一格引人才,一如既往強人才
在6月22日召開的全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德州9個項目獲省科技進步獎,其中天衢新區3個項目位列其中,獲獎數量占全市三分之一。
好消息還不止這一個,前段時間公示的2021年度德州市科技獎中,天衢新區21項成果獲德州市科技進步獎,獲獎層次和數量均創歷年新高。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科技創新說到底是人的智慧,是人才鑄就的根與魂成就了天衢新區科技創新發展的加速度。”區領導劉學武坦言,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頂層謀劃是引擎。我區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加強謀劃引領,不拘一格“引”人才,一如既往“強”人才,全方位支持、幫助人才,千方百計造就、成就人才。
不拘一格“引”人才。堅持“一把手”抓“第一資源”,天衢新區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瞄準京津冀等重點區域,常態化、固定化、精準化開展大學生招聘,并精準制定引才路線,定期分產業、分行業組織用人單位赴高校開展“名校直通車”“百企校園行”等活動。
一如既往“強”人才。天衢新區堅決摒棄傳統守舊的思維觀念,一方面為人才“接好軌”,精準對接供需平臺,不斷提高人才與發展的匹配度,積極建立校企合作育才機制,指導在德高校(含職業院校)調整設置主導產業急需緊缺專業,為產業發展儲備專業人才;鼓勵引導在德高校通過定向委培、冠名合作等方式,為當地企業定向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努力探索為人才“破好障”,用足用好上級政策,堅持以“才”為核,以“用”為本,打破體制內人才流通使用的壁壘,對事業單位博士研究生和急需緊缺高層次青年人才,首次聘用時使用特設崗位等,同時不斷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構建體現知識、技術、能力的收益分配機制,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活力。
如今,“抓人才就是抓發展、管行業就要管人才”成為全區上下的普遍共識。“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最大需求側,產業發展需要什么人才,政策就聚焦什么人才。”劉學武表示,下一步,我區將以政策之“準”促人才之聚、助產業之興,在摸清產業發展需求情況的基礎上,針對現實所需,突出政策精準引領和關鍵補位,不斷推動各類人才從引進到吸引的轉變。
創業發展高平臺,投資置業低成本
如果說創造性高科技人才是未來的“星辰大海”,那么,好的區域人才環境則是駛向大海的“藍色空間號”飛船。
在天衢新區,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就是其中的典范。
沿東方紅路一路向東,就來到了這座號稱產城融合體、智造產業區的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現在的它儼然成了一個人才“強磁場”——突出用才于“企”、聚才于“園”,最近幾年,園區建成了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吸引了各類高層次人才30余人,其中包括9位博士(后)企業家。趙冰是上海復旦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去年他帶領團隊來到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主要研發基于人類器官技術的新一代疾病診療和再生醫學產品。“現在回頭看,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很明智的。”趙冰說,這里濃厚的創業氛圍、強勁的扶持力度,讓他信心倍增。
集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于一體,作為全生態的創新創業創造基地——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由德州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獨立運營。2019年,中心建成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2021年,中心榮獲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和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稱號。
一流人才,需要一流土壤。很多企業家對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的評價是“創業發展‘高’平臺,投資置業‘低’成本”。
說它“高”,這兩年創業園積極引進高端人才、科技項目,經常是一個高科技企業鏈接著另一個高科技企業;各種企業家茶話會上談論的往往是各種高新項目的構想和新技術的發展前景。
談到“低”,創業園集中、統一采購第三方服務,提供給園區企業免費使用。天川精準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受益者,公司負責人樊晉宇回想起發展初期直感慨:“公司擅長高端細胞產品研發,但供應鏈管理、法務等方面存在短板。創業園對我們企業實施代運營模式,其管理團隊擔任公司總經理、財務、人事總監,無償提供服務,直到企業建立完善體系。”
“園區共引進科技型項目573個,其中47個孵化成功完成產業轉化,有24個項目獲得國家和省部級認定支持。”德州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董事長毛福杰表示,他們會不斷激發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將人才“第一資源”轉化為企業快速發展的“第一動力”。
安居樂業聚人心 產才融合創未來
如何對待人才,是一方發展安身立命之本。比起一擁而上搶人才,天衢新區難能可貴的是一如既往愛人才,為人才提供相關的工作機會、生活環境、事業平臺、發展前景、公共服務等。
6月29日,在英才家園項目現場,塔吊高聳林立,大型工程機械巨臂揮舞,一座集智聚力的高端人才家園正抓緊建設。對留住高層次人才,天衢新區拿出了滿滿的誠意:這個寄托著人才“安居夢”的項目落在了天衢新區核心區域,位于4A級景區減河生態濕地公園東岸,周邊更有東城小學、東城中學等名校環繞。
英才家園只是天衢新區對人才“誠意”的一部分。為辦好引才、留才“關鍵小事”,天衢新區積極探索著、努力著。
在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對面,具有“三葉草”標志的人才創新園項目已見雛形。項目建筑面積37.43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8億元,囊括了綜合服務辦公區、獨立研究院、專家公寓、創業孵化區4個區域,分3期施工建設。“整個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公共研發、公共檢測、人才服務、專家公寓、基金服務、學術交流、商業服務等功能于一體,旨在為高端人才和科研項目提供全方位服務。同時與中元科創園形成配套,兩個園區優勢互補,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創新創業社區。”德州人才發展集團園區運營部部長李光彬介紹。
這還不夠,較之物質獎勵,價值認同、情感共鳴更能打動人心。山東有研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自2019年從北京西城區遷至德州天衢新區后,200名掌握核心技術的骨干員工,3年內沒有一人流失。
這是怎么做到的?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斌解答了記者心中的疑團:“落戶天衢新區后,北京公司產業及人員整體搬遷過來,難度很大。為此,我們做了大量動員工作,在子女教育、薪酬、住房、醫療保障等方面給予了全方位支持,讓他們不僅留得住,而且待得好。”天衢新區“大手筆”讓企業留人的底氣更足了。
對此,單晶制造部重摻車間主任李英濤深有感觸。“一開始,確實顧慮很多。比如環境是否適應;周末回京,增加交通成本等等。”令李英濤意外的是,現在有員工配套住宅、上下班班車,回京車票還能報銷,就連子女入學也全都解決了,“未來,核心員工還可能持股,這更讓大家有干勁兒了。”如今,李英濤一家三口都在德州扎了根。
有力的人才保障讓山東有研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發展蹄疾步穩——去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7.8億元,利潤1.8億元。預計今年銷售收入可達10億元,利潤3億元。以產留才,打造人才“孵化地”;
以才興產,形成人才“能量場”;產才融合,放大人才“場效應”。隨著天衢新區加速布局形成星羅棋布、眾星拱月的人才留用新格局,以平臺載體吸引要素聚合,以要素聚合催生創新裂變,人才成就事業的舞臺越來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