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慎祥
近期,有媒體調研發現,隨著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普及,部分農村留守兒童沉迷于手機游戲、短視頻等,影響了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有人戲謔道:“兒童散學歸來疾,躲進小屋端手機。”一些留守兒童在感情上比較孤獨,智能手機則成為他們的精神寄托和最好的“玩伴”。這種現象已成為當前大部分鄉村面臨的共性問題,亟待引起家長、學校和社會的關注。
加強立法監管,提供法律保障。互聯網企業要嚴格落實法律規定和政策要求,防止未成年人手機上癮。早在去年6月,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施行,明確規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誘導其沉迷的產品和服務。國家新聞出版署曾下發通知,要求嚴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的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還需要相關職能部門以抓鐵留痕的硬手腕加大監管力度,才能保障其落地落實。
完善教育評價機制,提升服務學生水平。做好課后延時與假期托管服務工作,在拓寬服務渠道、充實服務人員力量、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成效4個方面下功夫,以游戲娛樂、強身健體為主的同時,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缺一不可,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
建強鄉村文化陣地,完善文娛配套設施。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農村娛樂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地建設閱覽室、籃球場、乒乓球臺等可供青少年活動的場所;組建由退休教師、社區工作者和社會上的音體美愛好者等志愿者共同參與的服務團隊,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減少孤獨感。
增進親情陪伴,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外出務工人員父母盡量有一方留家照料,暫不具備條件的應當委托有監護能力的親屬或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外出務工的家長要與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聯系,及時了解掌握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心理狀況,給予其更多的親情關愛。
留守兒童“手機癮”現象不是小事兒,要積極引導家庭、學校和互聯網企業等社會各方面履行各自的責任,多方發力,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