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起,大眾日報及客戶端等全媒體平臺推出“走在前 開新局”大型主題報道,記者深入16市基層一線調研采訪,集中展現各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錨定“走在前、開新局”,推進“三個十大”行動的創新舉措、進展成效,生動講述各地砥礪奮進、創新實干的鮮活事例,充分反映山東發展的新變化新氣象,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今天刊發第四十六組報道:“十大創新”看濟南。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劃建設“齊魯科學城”,構建四大創新圈聯動格局,濟南——
強省會,重在強創新
□大眾日報記者 申紅 王健 劉飛躍 段婷婷
7月27日12時12分,世界首顆量子微納衛星“濟南一號”成功發射。“目前,我們已通過濟南地面站與量子衛星進行了對接,即將開始應用測試。”8月13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周飛介紹,“濟南一號”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將助力我國提升在空間量子通信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實現國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術水平跨越式提升。
2019年在世界上首次驗證遠距離雙場量子密鑰分發;2020年創造了509公里光纖量子通信最遠傳輸距離世界紀錄;2021年實現500公里量級現場無中繼光纖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創造商用光纖量子通信距離的世界紀錄……量子通信領域的高速發展,是濟南堅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舉全市之力謀創新、抓創新、強創新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濟南引進15家“中科系”科研院所,加快推進合肥國家實驗室濟南基地建設;組織實施科技計劃“揭榜掛帥”,支持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3家省實驗室組建了由院士及高層專家領銜的科研團隊70余個,論證啟動科研項目150余個;“齊魯雙星”成功發射、新一代山河超級計算平臺建成投用……濟南市綜合科技創新指數連續四年名列全省第一。
科技創新是全面創新的核心,遍地開花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自2020年成立以來,山東新松工業軟件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圍繞“十強產業”,重點突破PLC、CNC、RC、編碼器、伺服系統等系列硬件產品,已申請核心發明專利109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89項、外觀專利9項、軟件著作權66項。
“我們與濟南本地企業聯合研發了激光切割控制系統及部件。該產品全面推廣后,將大幅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助力濟南激光產業提檔升級。”該公司首席科學家鄒風山介紹,他們還針對制造業各類生產控制系統面臨的行業痛點,研發了全新控制體系,賦能“山東制造”。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在浪潮科創中心創客區,“快消費控云”項目團隊正在謀劃如何將產品更好地推向市場。
“我們針對快消品企業普遍存在的費用管控問題,開發了這款具備隨需而變能力的費用管控SaaS服務產品,幫助企業實現精細化運營和戰略化管控,最終加速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該項目團隊產品經理孫向暉介紹,目前他們已經與貴州一家企業簽署服務協議。
“我們以‘揭榜掛帥’的形式探索內外融合新路徑,為創新項目提供市場、資源、技術、專家指導等多方面的支持。”浪潮集團科技創新部部長、浪潮科創中心董事長兼總經理蔡偉表示,他們還將針對科技型初創企業建立科創基金,打造多維度創新生態體系。
科技創新離不開金融支持。濟南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將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前端進行配置,根據近期對全市科創金融數據的初步統計,截至6月底,科創企業有貸戶數占比較去年同期提高了5.1個百分點,貸款余額較去年同期增加了267.9億元,加權平均利率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7個基點。
“2021年11月,濟南獲批建設全國首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濟南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張新波介紹,根據剛剛印發實施的《濟南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濟南將通過5年左右努力,新增科創金融專營(特色)機構30家以上,境內外上市企業突破100家,“新三板”和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企業突破500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率超過10%。
“我們要聚焦推進全面創新,在‘十大創新’引領中增強發展動力。”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于海田表示,要充分發揮省會人才、科技、產業、金融等各類高端要素富集的特殊優勢,錨定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不動搖,加快規劃建設“齊魯科學城”,構建“產研院創新圈、超算中心創新圈、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創新圈、山東大學創新圈”四圈聯動格局,打造區域性創新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輻射帶動引領全社會各領域創新,讓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濟南構建創新創業生態體系,配套建立369項市級任務工作臺賬
抓住創新“牛鼻子” 激揚發展新動能
□大眾日報記者 申紅 王健 段婷婷 劉飛躍
創新是“走在前”的核心動力和最大勢能,也是推動省會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培育戰略科技“國家隊”,以科技賦能產業發展;打造全國首個人力資本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探索“人才+資本”融資服務模式;全國首創政務數據可信共享新模式,政務上云率實現100%,上云企業數量突破5萬家……濟南聚力實施“十大創新”行動,配套建立369項市級任務工作臺賬,并將任務分解到61個市直部門(單位)和各區縣(功能區),以創新驅動發展的實際成效為強省會建設注入澎湃動力。
集聚科技力量,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
“嘀、嘀、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一處中試基地內,伴隨著不斷閃爍的警示燈,急促的報警聲響起。監控畫面中,一名旅客被鎖定——他攜帶了放射性物質。
這是濟南中科核技術研究院通道式伽馬相機數據模擬的場景。“這套設備主要包括通道式成像系統、埋地式高靈敏度的報警系統,目前已在我國20余個海關口岸安裝使用,在實現無感通關、守護國門安全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該研究院研究員帥磊告訴記者,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最快20秒高效通關的背后,就有通道式伽馬相機的助力。
2019年12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設立濟南中科核技術研究院,致力解決“輻射安全監測”“高端醫學影像設備和放射性藥物研發”“精密無損檢測”等領域面臨的關鍵共性技術。“我們在X射線無損檢測、輻射安全探測核儀器儀表、高端醫療影像設備等方面已成功完成20余款核技術應用產品的工程化開發,部分成果已投放市場。”濟南中科核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魏存峰介紹,他們正布局建設“分子影像中心”“射線檢測中心”“核分析檢測中心”三大科研服務平臺,并已孵化一家科技創新企業。
近年來,像濟南中科核技術研究院這樣落地濟南的“中科系”科研院所,已達15家。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加速集聚,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正為濟南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空天信息、先進制造等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以空天信息產業為例,濟南市通過和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合作,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齊魯衛星一號、四號進入太空,國內首條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空間行波管自動化生產線順利通過驗收,低空監視服務網工程建成先導驗證系統……
除了大院大所,濟南還集聚了107家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58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以及4397家高新技術企業,初步構建了獨具濟南特色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
8月17日,在章丘區的一個研發車間內,國內首創的全自動復合材料壓力容器量產裝備正在進一步完善,明年取得特種設備生產許可證后,Ⅳ型儲氣瓶就可以量產。這是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引進培育的新項目,將在儲氫領域填補國內空白。
成立三年來,這家“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各類創新轉化機構81家,實施創新項目364個,創新轉化技術2889項,建設3個國家級和9個院級公共技術平臺,投資孵化衍生高科技企業297家,帶動社會投資超過500億元;與100多家山東省外大學、科研機構、頭部企業開展技術合作,建設北京創新中心、長三角創新中心,儲備項目超過500項。
創新體制機制,提升發展軟環境
8月17日,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片區開心麻花劇場內,演員們正忙著排練中秋舞臺劇《婿事待發》。得益于濟南片區在全國率先開展的營業性演出“一本通認”試點,該劇目早早完成了演出申請。
“我們以前申報演出,前前后后得需要兩周,現在完全線上辦理,最快30分鐘就能辦完。”劇場票務負責人趙朔說,如今經外地審批許可的演出劇本,在濟南片區申請演出時,實行“直接采認、即審即辦”極簡審批模式,申報材料精簡了80%,審批環節壓縮了75%。
體制機制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推力,更是自貿區發展的關鍵。“自2019年8月成立以來,濟南片區累計推出650余項改革創新措施,形成增值稅留抵退稅‘一鍵確認制’、出口備案單證無紙化等265個創新案例和成果,其中19項首創性成果被國家有關部委認可,31項在全省復制推廣,累計新設企業3.9萬家,實現進出口1643億元,實際使用外資26.7億美元。”濟南片區管委會副主任郭凱介紹,在全省范圍內推廣的2021年以來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形成的51項制度創新成果中,有20項來自濟南片區。
重點項目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濟南在全國首創“拿地即開工”“建成即使用”模式,并打通堵點痛點難點,不斷改革創新。
廠房主體完工,設備正在安裝調試,試車跑道路面已開始攤鋪瀝青……8月20日,濟南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車項目總經理辦公室公共關系經理張彬介紹,得益于濟南高新區出臺的分階段辦理施工許可政策,項目得以提前開工,預計今年11月底整車投產下線,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年多。
“自去年推出優化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黃金19條’以來,我們已經為濟南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車項目、中科院濟南科創城產業園、森峰激光裝備、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等36個項目辦理了分階段施工許可,助力項目平均提前2個月開工。”濟南高新區審批服務部工程辦副主任劉振介紹。
濟南還在全國首創了“人才有價”評估平臺和人力資本產業公共服務平臺,“人才賦能”制度系統性改革入選中國改革2020年度的典型案例。
山東山大華天軟件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華云三維總經理梅敬成就是“人才貸”的受益者。人力資本產業公共服務平臺使用“人才有價”評估系統對梅敬成及其團隊成員進行了數據征信,綜合研判400多項指標、幾千個要素后,給出4000萬“身價”的評估,解決了其成果轉化的資金問題。去年9月,由梅敬成領銜研發的國內首款基于云架構的高端三維CAD平臺CrownCAD正式發布。目前,該平臺已有15萬注冊用戶。
濟南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張新波介紹,濟南還制定出臺了《濟南市金融支持人才創業創新實施意見(試行)》,推出“投、貸、融、保、擔”等一攬子支持人才創業創新舉措。截至6月末,全市已有21家金融機構創新設立“人才貸”金融產品,貸款余額3.57億元,同比增長100.85%。
插上“數字翅膀”,利企便民提速升級
“沒想到辦理勞務派遣經營許可證這么快,也就5分鐘。”8月17日下午,在濟南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山東勤拓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經辦人彭程介紹,他提前打電話咨詢了需要準備的材料,現場通過“信用+告知承諾”方式,很快就“領了證”。
“秒批秒辦”背后是“泉城鏈”在發揮作用。2020年9月,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泉城鏈”平臺正式啟動,在全國首創“政府數據上鏈+個人鏈上授權+社會鏈上使用+全程追溯監管”的政務數據可信共享新模式,破解了數據開放難與個人數據隱私保護難的“頑疾”,并已在普惠金融、政務服務、司法公證等領域廣泛應用。
“濟南是數字政府建設先行城市,2018年,濟南政務云成功通過先進級試點評估,成為全國首個綜合水平達到先進級的試點單位。”濟南市大數據局數據管理與安全處處長齊硯偉介紹,目前濟南上云單位達到320余家,上云業務1580余個,全市政務上云率實現100%。
加快數字化變革,是催生新動能、增強創新優勢的關鍵之舉。在打造數字政府的同時,濟南也在加快推進“數字治理”,全面打造智慧社區。
“用電視遙控器搜索‘樂齡學堂’模塊,在家就能參與老年大學的教學活動,免費學習唱歌、跳舞、繪畫等課程。”近日,濟南高新區舜華路街道風華社區居民張立國說。
風華社區黨支部書記惠迎雪說,去年以來,社區緊密結合舜華路街道辦事處“智慧黨建”平臺,打造了集基層黨建、社區動態、文化宣傳、社區安防等為一體的綜合數字化社區平臺“悅享社區”。
“我們和山東廣電網絡合作,以電視端為主要載體,讓社區的老年人也享受到了數字化帶來的便利,他們不但能通過電視上老年大學,還能了解社區新聞和各項惠民政策。”惠迎雪說,通過廣電授權,社區居民還能在電視上實時查看社區監控畫面,人人都是“監控員”。
濟南市大數據局規劃處副處長劉勇介紹,今年濟南將打造200個智慧社區(村居),不斷增強市民的獲得感。
數字變革重在賦能,是濟南“工業強市”戰略的重要推動力。2021年,濟南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45%,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達到1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居全省首位。目前,濟南上云企業數量突破5萬家,培育市級以上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和智能工廠142家,入選山東省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能示范項目102個,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發展水平均居全國第八位。
今年以來,濟南森峰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峰云平臺”,實現設備遠程預測性維護及售后服務閉環管理,產品故障率降低20%,客戶滿意度提升3%。如今,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平臺已上線20000多個工業App,為工業全部22個細分行業提供服務。
短評
為有創新活水來
□大眾日報記者 王健
發射世界首顆量子微納衛星“濟南一號”,獲批建設全國首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綜合科技創新指數連續四年名列全省第一……近年來,那個曾經被媒體稱為“鈍感之城”的濟南,正大步邁向“創新創意的活力之城”,“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魄力盡顯。
濟南的華麗轉變靠什么?靠創新!創新是“走在前”的核心動力和最大勢能,更是濟南激活一池春水的密碼。
濟南始終堅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著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把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作為雙重任務,營造創新驅動發展的良好生態和政策環境,以創新之力推動強省會建設。
如今,“創新活水”已經流淌到濟南的各個領域。從科技研發、人才引育到推進落實,濟南立足實際,找準切入點,選準突破口,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不斷取得新突破。就在不久前,“北斗星動能”科技示范工程(一期)在濟南啟動,將率先在山東構建北斗精準時空信息服務平臺,打造北斗創新應用高地。
正是因為牢牢抓住了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濟南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地區生產總值5年跨越5個千億大關,2021年突破1.1萬億。
而這,對于戰略紅利交匯疊加的濟南來說,顯然遠遠不夠。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濟南要堅定扛起“勇當排頭兵,建設強省會”的使命擔當,就必須不斷改革創新,持續激發動力活力,提升城市能級,蹚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文字:申紅 王健 劉飛躍 段婷婷
視頻:鞏姍 劉飛躍 王健
編輯:王彤彤 王召群 徐超超 沈靜
美編:鞏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