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如何做到“一滴不浪費”
——來自全國首個“噸半糧”創建市的節水調查
□大眾日報記者 趙洪杰 劉兵 張海峰
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沿黃產糧大市德州沃野金黃,豐收在望。
“糯玉米畝產預計800多公斤,小麥平均畝產670公斤,今年有望實現‘噸半糧’創建目標。”平原縣桃園街道“噸半糧”創建核心區,玉米散發著清香,被曬得黝黑的平原土地魯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經理何石寶說。
秋糧豐收可期,夏糧增產喜人:德州今年夏糧總產381.19萬噸,同比增加1萬噸。更難能可貴的是,農業增產卻不增用水,德州今年年度常規引黃8.35億立方米,比上一年度減少1.4億立方米;近年以僅占全省4.3%的水資源量,灌溉了全省8.2%的耕地,生產了全省17%的糧食。
山東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的1/6,擰緊占用水總量六成的農業“水龍頭”,對于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農業大省意義重大。德州是全國第一個“畝產過噸糧、總產過百億”的地級市,當前正力爭創建全國首個大面積“噸半糧”示范區。糧食安全責任要扛牢,“一滴都不能浪費”的“節水經”也要念好。近日,記者走進德州市寧津縣、禹城市、平原縣、齊河縣田間地頭,探尋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實施中,打好深度節水控水攻堅戰的新理念、新做法、新變化。
水權到戶、按方計量,一年節水相當于全縣兩年生活用水
每畝年均節水25立方米,農業年均節水總量2000萬立方米,節水量占全年引黃指標的30%,相當于全縣48萬人兩年生活用水……
這些變化,都指向寧津縣在全省率先試點的一項創新——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位于冀魯交界的寧津,是德州引黃末梢,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省的1/6,農業灌溉以井灌為主,然而“以井保豐、以河補源”,其地下水仍依靠黃河水補給。
“原來澆地是成天成宿的漫灌,一畝地澆一次怎么也得70多方水。”9月9日,寧津縣劉營伍鄉種糧大戶王猛說,原來機井下管30米能滿足灌溉需要,但由于不節制用水,前些年新打水井還得再下6米。水位下降,水質也變差了——微咸水比以前明顯多了。
一方面引黃指標的剛性約束越來越強,另一方面被列為國家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試點,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水”,成為當地一項緊迫課題。
2016年始,寧津啟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將農業所有能用的1.5億立方米水作為初始水權,分配到各鄉鎮,確權到戶、發證到村,使水權看得見、摸得著、可轉讓,配套建立超定額累進加價、節水獎勵等機制;在75萬畝有效灌溉的田間地頭,安裝水電雙控設備、泵站超聲波流量計等,澆地按畝收費變按用水量收費。
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最有效直接。“多用多花錢,少用少花錢,大家都想盡辦法節水。”王猛說,去年1000畝土地拿到了5000元節水獎勵。
發揮價格機制作用,倒逼提升節水效果。省水利廳農村水利處二級調研員宮永波說,全省加快推動建立“定額內用水優惠水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的農業用水新機制,已累計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面積6440萬畝。
新機制落地見效,管理精細化水平至關重要。禹城市辛寨鎮成立農民用水協會,明確泵站產權屬協會,機井、主管道及以下產權屬村級分會,建立起覆蓋55個村莊4.2萬畝耕地的高效灌溉網絡。用水協會會長,溫莊村黨支部書記溫付興拿出一個手提移動式水表說:“村里澆水,到協會申請開泵站,水到了地頭,管理員就用這個‘家伙’精準計量、按方收費。”
據統計,去年年度禹城市引黃8500萬立方米,比之前一個引水年度減少1500萬立方米。
動動手指、精準“喂水”,一畝莊稼半小時“解渴”
仲秋時節,平原縣桃園街道魯望農場玉米田里,一臺大型指針式噴灌機橫空矗立。
2019年起,平原土地魯望公司流轉土地2萬畝,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并聘用多名大學生“農場主”管理,90后農學碩士何石寶負責技術指導。
“流轉前,這片地普遍大水漫灌,有時一個月也澆不完。錯過引水時間,農田就面臨沒水‘喝’的困境。”何石寶說,為解決澆水難題,公司購進了16臺指針式噴灌機。“這種噴灌機臂展500-600米,一臺最多可覆蓋近500畝地。”
效率提升,節水明顯。“9個綜合氣象站均勻分布在田間地頭,實時動態監測土壤墑情,哪里缺水澆哪里。”9月13日,何石寶指著手機上的終端控制系統說,只需動動手指,設計好行走時間,設備就能自動澆水。“一畝地漫灌,需水六七十方,現在模擬20毫米降水,一畝地不到20方水就夠了。”
魯望農場南行50公里,在德州120萬畝“噸半糧”創建核心區之一的齊河縣焦廟鎮,省農科院聯合山東齊力新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正在周莊村試驗“水從地下澆”新節水技術。200畝糧田里,距地表30-40厘米處,埋設了密密麻麻的地下滲灌設備。
每畝澆水17分鐘、上滲8厘米,澆水11分鐘、上滲5厘米……齊力新農服焦廟區域種植主管李建國,向記者展示前不久記錄的試驗數據。“水精準到作物根部,畝均用時約半小時,就達到理想效果,而大水漫灌要兩個小時。”
今年,齊河縣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86.89萬畝,占有效灌溉面積的82.82%。與大水漫灌相比,每畝年節水約50立方米,年節水量4300余萬立方米,相當于36個大明湖。
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山東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噴灌、滴灌等先進灌溉技術,并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截至今春,德州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近684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約七成。
水到即用、用完即停,一條干渠多澆6萬畝
夏汛期結束,9月9日起開閘放水。已在黃河岸邊工作30多年的德州黃河河務局潘莊引黃閘管理所所長李照民,每天目送滾滾黃河水蜿蜒向北,流向德州8個縣(市、區)。
“閘口流量每秒34立方米,黃河水計量越來越精細。”李照民說,黃河是山東最主要的客水資源,沿黃各市均屬糧食主產區,既要盡可能滿足有效灌溉,又要保母親河生態永續發展,引黃供需矛盾突出,一滴都不能浪費。
干渠是引水的“主動脈”,也是節水的“關鍵環”。作為德州引黃渠首,齊河境內有4個引黃閘,形成潘莊、李家岸2個大型灌區,韓劉、豆腐窩2個中型干渠。韓劉干渠流經齊河4個鎮。過去,黃河水一來,上游“肥水不流外人田”,自行抬高水位,讓水盡量多流到自家支渠。
胡官屯鎮水利站站長孫義方說,干渠和支渠間多數沒有節制閘,上游把水一截,想澆多久澆多久,下游用水就成了問題,“上游‘喝撐’,下游‘喊渴’”。
德州市水利局局長李守學介紹,借助國家引黃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全省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2020年開始,德州大范圍整治農業用水工程設施,實施干支渠護底護坡襯砌改造、橋涵閘等建筑物改建及維修。韓劉干渠與各村支渠間全部安裝節水閘、智能測控終端,用水定額一到,節水閘立即關閉,“水到即用、用完即停”倒逼節水。
胡官屯鎮孔官村位于干渠上游,村黨支部書記滿豐迎說,今年春灌期,全村2000多畝地,不到10天就澆完了,以前20多天也澆不完。
韓劉干渠一年輸水2000萬立方米,經護底護坡襯砌,一年節水200萬立方米,加上節制措施,有效灌溉面積從8.9萬畝猛增到15萬畝。放眼全省,山東近兩年投資213億元,新完成65處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從2016年的7742萬畝,增加到2021年的8000萬畝左右,而農業用水量同期減少7.6億立方米。
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是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硬任務。“山東堅持‘四水四定’,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打好深度節水控水攻堅戰。”省水利廳廳長劉中會說,山東去年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647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約8個百分點;以占全國約1%的淡水資源,灌溉了占全國約6%的耕地,生產了占全國約8%的糧食、9%的肉類、11%的水果、12%的蔬菜,糧食產量連年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