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11月9日電(陳琳琳)被譽為黃河水務的“封筆之作”,黃河利津水文站是萬里黃河上的最后一個水文站。在這里,它承擔了控制黃河入海水、沙量,為黃河下游防洪、防凌、水資源統一調度提供水情等重要任務。
東營是黃河奔向大海前的最后一站,其攜帶的巨量泥沙,塑造成強烈堆積性河口。以“善淤、善決、善徙”聞名于世的黃河,在這里桀驁不馴的個性愈加彰顯。大河奔流萬里而來,流淌、鋪展、入海。這里見證著黃河的如期赴約。
曾幾何時,因黃河斷流,這里還是另外一番景象。沙土覆蓋河床,鳥兒遠離家園。從1972年到1999年,28年間,黃河下游干流斷流22年,斷流最嚴重時,距入海口的長度達704公里。斷流,一度讓河流生態系統瀕臨崩潰,濕地面積萎縮,百姓生產生活受到影響。
“1997年前后,有226天沒有監測到流量;如今,黃河三角洲,生機無限”。在這里工作的老水務人們回想起昔日景象,如今依然感慨萬千,“無水入海,干涸一點點蔓延,海水侵蝕岸線,白花花的堿子翻出地面,近海生物種類減少……”
時至今日,黃河岸邊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茂密林草沿黃河蜿蜒排列,筑起生機盎然的“綠色長城”,黃河水靜靜流淌,舒展生態之美。各種鳥類混群棲息、筑巢繁衍,與藍天、白云和岸邊中的植被,共同繪就了一幅和諧的自然風光畫卷……
同時,隨著黃河水文事業的不斷發展,黃河水文測報能力也在不斷提升,黃河水文品牌影響力逐步擴大。近年來,黃河利津站通過全體職工不斷努力,在服務社會和經濟工作中不斷取得佳績——連續幾年與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環境檢測中心、中科院等國家重點單位簽訂合作協議,為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提供技術服務,為濱州市水文中心提供技術支持,協助其完成博興縣骨干河道防汛特征水位復核項目,為濱州市、東營市多處輸油管道、燃氣管道穿黃工程提供技術保障。
“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黃河河口管理局防汛辦公室四級調研員姚玉平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為今后的工作布置了新的任務、指明了新的方向,“我們一定聚焦保護黃河這一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業,聚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心同向,踔厲奮發,不斷完善防洪工程體系,全力保障黃河歲歲安瀾,著力提升黃河河口治理水平,持續加強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奮力譜寫黃河河口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