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黃河水,奔涌向東去。對于北方缺水城市來說,泥沙含量高的黃河水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何才能利用好?建設沉沙池就是解決方法之一。
在山東省聊城市,位山灌區是全國第五大灌區、黃河流域第二大灌區、山東省內最大灌區,設計灌溉面積540萬畝,始建于1958年。該灌區地處黃河北岸,涉及聊城高新區顧官屯鎮、度假區于集鎮、陽谷縣七級鎮和東阿縣劉集鎮、姜樓鎮等四縣(區)五鄉鎮。
半個多世紀以來,該灌區引黃事業蓬勃發展,是全市農業、工業、城市生態水系以及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支撐,為聊城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承擔著引黃濟津、引黃入冀補淀跨區域調水的重要任務,多年來向天津、河北地區供水近200億立方米。
然而,“引黃必引沙”,引黃在造福位山灌區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讓沉沙池區遭受著泥沙的困擾。據悉,每年有近幾十萬噸、上百萬噸泥沙堆積,導致沉沙池區土地次生沙化失調,形成風沙和區域性貧困。
“一天進嘴二兩土,白天不夠夜里補。”這是顧官屯鎮過去流傳的一句順口溜。由于沉沙池長期輸水沉沙清淤棄土,造成池區生態脆弱、土地貧瘠、基礎設施落后,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較差。冬春之際,沙塵滾滾、睜不開眼、張不開嘴、揭不開鍋,成為當時村民們真實的生活寫照。
為有效破解難題,聊城市實施“政策性主導、社會多元化融資、產業市場化運作、突出水文化特色”的生態治理模式,確定黃河灘區(沉沙池區)為扶貧開發重點項目,重點改善沉沙池周邊生態環境、發展池區濕地觀光旅游,充分利用“水、林、沙”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使昔日的沉沙池實現了從“遍地流沙”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的蛻變,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典型。
工作中,聊城市委、市政府另辟蹊徑解難題,將沉沙池生態改善與扶貧攻堅巧妙結合起來。2016年7月,位山濕地公園被確定為旅游扶貧開發項目,努力將沉沙池打造成為一個以沉沙輸水、游覽觀光為主要功能,兼有娛樂運動、科教啟智功能,對周邊地區游客具有較高吸引力的特色生態景區。
黃河位山濕地公園建成以后,改善了池區周邊百姓被沙土困擾的問題,形成了集防風固沙、護堤、文化旅游和綠化美化于一體的生態廊道,也走出了一條治理沉沙的新路徑。另一方面,公園的用工、維護能有效改善當地群眾的就業問題。
“之前這里還是黃沙遍天,現在已成了碧樹綠波,變化實在太大了。”位山灌區工作人員介紹說,如今的濕地公園,植被郁郁蔥蔥、水鳥嬉戲、水面微波蕩漾,風光怡人,風沙漫天的景象早已不見。通過配套建設接待中心、餐飲中心、水上碼頭、濱水廣場、風車棧道等旅游服務設施,池區內形成了以“位山沉沙池公園”為中心的連片景區。
另外,當地還針對池區土地含沙量高的特性,科學選擇適合土質且成活率較高的景觀林木和經濟林木,建設了90畝油菜片區、150畝櫻桃片區、80畝油桃片區等示范園區,開辦采摘節,推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帶動形成連片效應,促進農業增產增收,讓廣大群眾嘗到了更多甜頭。
隨著旅游項目不斷擴展完善,位山濕地公園周邊農家樂、民宿等產業規模化、集群式發展,也讓當地更多群眾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