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臺、優服務,營造引才留才優良環境
建設中的英才家園人才公寓
俯瞰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德州研究院“一院一基地一園區”
文/圖記者路龍帥通訊員張衡蘇杰唐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天衢新區堅持“黨管人才”的根本要求,樹立依靠人才、依靠科技的理念,通過搭建產業轉化、校企人才供需、成果分配平臺,促進產教融合、人才互通、校企共創,實現新區和人才雙向互動。同時,不斷加大人才政策的宣傳落實,在社保、醫療、子女入學等方面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務,為各級各類人才生活工作、創新創業營造更加優良的環境,讓天衢新區成為理想的人才棲息地。
科創平臺集聚
構筑人才發展高地
5年前,作為德州市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創新型城市而打造的綜合性創新創業載體——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拔地而起。它集眾創、孵化、加速于一體,可為初創型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早期培育服務。5年來,園區聚焦主責主業,以平臺抓項目,已成長為德州市創新創業領域的龍頭。
“創新創業離不開人才這個主力軍,園區突出用才于企、聚才于園,目前有博士碩士135人,可以說是天衢新區人才最為密集的集聚區。”德州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執行董事、總經理紀佳瑩說,幾年來,園區主動作為,借助各類平臺讓高層次人才集聚天衢新區。
7月25日,在園區企業山東沃烯新材料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趕制一批石墨烯粉體訂單。公司總經理楊杰博士介紹,沃烯新材是一家從事石墨烯粉體及石墨烯應用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的企業,擁有授權發明專利60余項。
得益于園區“牽線搭橋”,該公司以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為基礎,聯合“北京理工大學—沃烯新材料”低微多尺度熱物理聯合實驗室和“天津理工大學—沃烯新材料”綠色納米技術聯合實驗室,建立起了密切合作的京津魯三地人才團隊。自主研發的“EIS”物理液相剝離石墨烯粉體規模化制備工藝,實現了零污染智能化生產。
“傳統方法制備石墨烯粉體,會產生高濃度硫酸廢液,造成一定污染,我們這項工藝突破了石墨烯制備領域的技術瓶頸,對整個行業都有很大幫助。”楊杰說,在園區的服務下,公司今年還正式邁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行列。
不僅僅是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德州研究院“一院一基地一園區”,重點圍繞產業技術應用研發、成果轉移轉化、創新人才引育和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項目。
相關負責人許繼勇介紹,“一院一基地一園區”即建設1個政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研發機構德州研究院、1個德州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1個大學科技園,采用“大科學家+核心研究團隊”的方式引進人才,擬培育省級以上高端人才10人,引進博士100余人,建設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每年培育不少于200名研究生,推動大學生在德州創新創業。
1987年出生于山東臨沂的李慶偉是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博士、齊魯工業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碩士生導師。目前是齊魯工業大學德州研究院氫能研發中心主任。
“這里不比北上廣等大城市,城市雖小,但科研平臺并不小,對青年人才也十分友好。”李慶偉說,他主要從事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催化制氫等能源存儲和轉換技術研究,帶領的科研團隊有博士9人,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很看重這里的發展平臺。
目前,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德州研究院“一院一基地一園區”已引進了7個研發團隊、9個項目、100余名高層次人才開展科研工作;與30余家企業簽訂技術需求合同,助力企業突破研發關鍵核心技術。
暢通產學研
夯實企業人才支撐力
山東奧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天衢新區一家鋰離子電池生產企業,公司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設有國家級CNAS檢測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擁有一支由德國專家領銜的技術團隊,與中國工程院、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山東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
“人才,是企業發展最核心的要素。”山東奧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孟祥輝說,隨著市場的發展擴大,越來越多企業投身到鋰電池生產中來,面對市場競爭的壓力,公司充分利用天衢新區人才工作機制靈活、創新創業生態優越、創業服務體系完善等優勢,強化產業、資本、技術、人才的對接,把奧冠電池這一平臺打造成了海內外優秀人才施展才華、實現價值的廣闊舞臺。
目前,奧冠公司聘請了3名德國專家,擁有一支國內外頂級人才為首的科研隊伍,在科技人才助力企業發展的同時,公司積極發揮現有人才的作用,做到引才與就地取“才”雙管齊下。
天衢新區積極制訂“人才強區”計劃,全力打造“領軍人才”等7類人才引育集聚工程,深化校企產學研合作,支持企業建設工程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創新平臺。目前,全區吸引500余名博士及以上的高層人才落戶,有博士后工作站(基地)的企業12家,在眾多高層次人才的參與下,一大批長期困擾企業跨越式發展的高端技術相繼被攻克。
7月25日,在奧來救援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部主管王春晨正在對公司與山東省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聯合研發的新一代消防滅火機器人進行測試。作為該產學研合作項目的首席技術代表,王春晨介紹,他們聯合研發的消防滅火機器人已申請專利5項,產品已研制成功,進入推廣量產階段。
“新區不僅主動對接省、市相關部門,爭取科研項目,帶動人才、技術、資金匯聚。同時,予以科研項目資金支持,鼓勵企業申報科技獎項及知識產權(專利)成果轉化,吸引大量高層次人才加入,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能。”王春晨說。
天衢新區黨群工作部副部長王振東介紹,新區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推進高校高層次人才與地方產業深度融合,通過各種方式精準對接供需平臺,不斷提高人才與發展的匹配度,為當地企業定向培養人才。
今年以來,新區瞄準京津冀等重點區域,常態化、固定化、精準化開展大學生招聘,制定引才路線,定期分產業、分行業組織用人單位赴高校開展“名校直通車”“百企校園行”等活動。同時,成立駐京人才聯絡處,用好德州(北京)協同創新中心資源優勢,推動企業在北京設立研發“飛地”。
目前,包括山東奧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奧鏈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德州恒力電機有限公司、德州鄉盛食品有限公司4家骨干企業和伯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東中科智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家在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注冊孵化企業,共6家企業入駐德州(北京)協同創新中心,實現了企業與清華、北大、中科院等創新資源的零距離鏈接。
服務提質效
讓人才安居又樂業
人才要“樂業”,“安居”是重要前提。2019年,山東有研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從北京遷至天衢新區后,200余名掌握核心技術的骨干,沒有一人流失。這是怎么做到的?
“重人才,效率高!”這是山東有研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常青對當地招商引才最直觀的感受。
在山東有研項目開工建設的同時,由區屬國企盛信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承建的職工住宅項目“盛信·東城茗筑”同步實施。該項目與企業只有一路之隔,共分為4期建設,其中10萬余平方米定向提供給有研職工。
山東有研有600多名員工,外地人員占到一半以上,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北京基地轉移過來的。
“當初確定落戶德州的時候,企業最擔心的就是從北京來的員工生活能不能適應。天衢新區想在企業前面,不僅為員工提供了僅按成本價出售的供給住房,還成立專班解決子女入托入學問題,解除了企業的后顧之憂。”常青說。
為留住人才,天衢新區對招引的重大項目,鼓勵其將原項目所在地的人才全職“遷徙”至新區工作,對全職“遷徙”過來的人才享受市級人才政策,可不受平臺性質、社會保險、個人檔案等條件限制,同等享受區級人才政策。
山東有研單晶制造部大單晶車間主任魯強對這一惠才舉措深有感觸。2020年,他隨北京有研半導體搬遷到德州新廠的時候還帶著些許不安。來到德州后,受益于市、區各級政府的人才政策,讓他可以在這里心無旁騖干事業。
“政府不但為我提供了人才公寓,還每周末報銷往返北京的通勤費用,這一系列優惠政策讓我感受到了滿滿的誠意與熱情,使我有了主人翁的地位,更加增強了為半導體事業持續奮斗的動力和信心。”魯強說。
天衢新區聚焦人才安居保障工程,持續加大人才公寓項目建設力度,構建形成產權型住房、租賃型公寓、商業化酒店、貨幣化補貼“四位一體”人才住房保障體系。今年,為山東有研提供東城茗筑人才公寓20套;服務360名人才入住小翟莊人才公寓;在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人才公寓實行酒店化運營,高層人人才憑身份證免費即來即住;英才家園租賃型人才公寓順利施工中,預計10月份竣工。
此外,天衢新區設立了區級人才科技專項資金,2021、2022年支出超過1億元;為招引企業提供外地人才交通補助,僅有研一家就發放了800萬元;成立外地人才生活品質提升工作專班,改善生活、休閑、體育、醫療等配套設施。
“企業因人才而立,產業因人才而興,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服務理念,全方位支持、幫助人才,千方百計造就、成就人才,在全區形成尊才、愛才、用才、留才的良好氛圍。”王振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