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山蒼翠,金聲玉振。尼山圣境,已被一場中國原創戲劇的頂級文化盛宴再度點燃。8月13日至27日,“尼好,戲劇!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在山東濟寧隆重舉行。
中國國家話劇院這支文藝國家隊,緣何走進孔孟之鄉;當代青年導演“穿越”回那個車馬很慢、時光很緩的年代,與孔夫子將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為此,“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國家一級導演田沁鑫。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國家一級導演田沁鑫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話劇院
創新突圍 講好中國故事
“4月,中國國家話劇院響應黨中央大興調查研究的號召,走進山東濟寧曲阜進行調研,選擇了尼山。”田沁鑫說。
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曲阜,提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再次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對此,田沁鑫表示,“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正是中國國家話劇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系列重要論述的具體行動。中國國家話劇院將與青年戲劇人一起努力,為中國戲劇和國家的文化尊嚴,進行不懈探索和追求。
山東濟寧是孔孟之鄉、運河之都 圖片來源:山東濟寧市委宣傳部
山東濟寧曲阜是儒家思想的發源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千年來,歷史文脈綿延不絕,文化薪火代代相傳。田沁鑫表示:“我們既感動于儒學精神的文化智慧,也感受到了強大的文化感召。我們希望更多的青年藝術家走進尼山圣境,走進文化城市濟寧,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的根基,尋找文化自信。”于是“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選擇尼山圣境,并得到了山東濟寧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交融,讓儒學傳承與戲劇藝術相‘中和’,創造優秀藝術精品,促進文旅融合新發展,以青年戲劇人才,創意時代藝術表達。”田沁鑫還希望,青年藝術家們能夠在此產生很好的創意火花與現代表達,以戲劇力量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及現代化轉譯。
雙城互動 古典與現代交融
《我見夫子,是山是水》《子與陽貨》《夜行記》《孔子·游》《長什么樣不重要》,這是即將為廣大觀眾奉上的五部“新經典”作品,都與孔子有關。光看這些劇的標題,讓人不禁充滿好奇。用田沁鑫的話說,都是和濟寧曲阜、孔孟之鄉氣質非常搭的戲。不過,即使是“孔子”這樣的題材,她認為,青年導演們也都會從現實認知上尋找切入點。
10部青年導演原創劇目將在此次活動中首演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話劇院
據悉,“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共有十部青年導演原創劇目。除了上述五部“新經典”作品,還有三部“新田野”作品:《黃魚先生》《唧唧復唧唧》《織娘》。這些作品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也與大學生返鄉創業、建設家鄉的人物實例有關。兩部“新城市”作品是《面包會有的》《未·來》,在現實中都能找到原型。
“這一季將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探索相結合,讓青年導演們得到訓練。”田沁鑫說,中國國家話劇院做 “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品牌,沒有嚴格的“命題作文”。“我們希望更多的青年藝術家與創作者們,用他們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于社會、對于文化,特別是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些理解,同時也希望能給青年創作者們一些基本功方面的訓練,尤其是針對導演的技術性、專業性的訓練。”
談到“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一季與第二季的異同,田沁鑫表示,“第一季以古典名著改編話劇,運用‘文戲+武戲’的導演訓練方法,做到古典文學‘現代化轉譯’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戲方面是《牡丹亭》,如何讓這部文辭優美的昆曲劇本被更多年輕人所熟知,其中涉及文白之間的融合訓練。武戲方面是《水滸傳》,原著一百單八將的人物塑造非常鮮明,所以希望在人物塑造和可變性、流動性的調度上,讓更多青年導演得到訓練。第一季12位青年導演帶來了12部劇,演出時間大致持續了兩個月,受到很多青年觀眾的喜愛。而“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則走出北京,來到濟寧,在田沁鑫看來,意在進行一種“雙城互動”的演繹。
美美與共 文化自信沉淀藝術覺知
田沁鑫表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所以文藝工作者要善于有覺知,有覺知才能有覺悟,才能有自信。
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糧倉。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是在新的起點上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未來中國在國際傳播領域也需要更多的文藝力量,需要文藝工作者塑造中國形象、敘述中國故事,去向世界人民展現中國的文化、文明以及中國人的精神。
圖為尼山大學堂仁廳 圖片來源:山東濟寧市委宣傳部
據悉,青年導演們創作交流時常提到,“什么是文化自信?就是有一天外國人愿意看字幕欣賞我的作品”“我覺得我們這代人很自信,我們的表達像‘美美與共’這種國際化的文化定位,我們是具備的”……田沁鑫表示,這就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充分體現了中國戲劇人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責任擔當。
田沁鑫希望通過“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活動,讓藝術家和觀眾們一起來討論和暢想,能夠帶著文化傳承的芳香創造和創新藝術作品,在走向國際傳播領域的同時助力于文化強國建設。這種能夠在線上、線下交流合作的藝術表達,就是文藝工作者的文化責任。
文藝工作者創新的底氣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歷史沉淀的底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帶來的。青年導演們以現代化的呈現形式、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這其中也有世界語匯的表達。田沁鑫表示,這樣的認知是文藝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建設方面的必由之路。新時代的中國藝術家,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以自己的方式堅定文化自信,去證明我們自己文化的價值,與世界進行交流,并影響世界。
日用即道 孔子精神浸潤人間劇場
戲劇舞臺和現實世界是相通的,戲劇舞臺也要遵循現實世界的運行規律。
田沁鑫認為,在“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關于孔子的“問道系列”作品中,觀眾從中可以看到孔夫子身上生命的自覺性。這是一種民族自覺,實際上也是青年導演想在戲劇舞臺上呈現的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氣質。
例如,有一部戲叫《長什么樣不重要》,講的是美院雕塑系的學生來塑造孔子形象的故事:有的學生按照歷史書上的畫像來塑造孔子,而有的學生則不認同孔子這個形象。那么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孔子到底長什么樣?田沁鑫認為,其實一個人長什么樣不是最重要的,更關鍵的是他的思想以及誠懇的做人態度。這個劇目通過為孔子塑像來尋找孔子,在尋找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思想上的碰撞,然后帶領觀眾不斷地領略孔子的思想智慧所綻放的光芒。
圖為山東濟寧曲阜尼山圣境 圖片來源:山東濟寧市委宣傳部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日常與思想。在與青年導演們溝通的時候,田沁鑫多次提到,“明德”和智慧同樣重要,甚至“明德”的光芒更加深刻影響人類。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田沁鑫表示,“知止”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于自律精神的一種認知。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其中“安”不單純是所謂“安身立命”,其意義十分廣泛,即“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每一次思考這些話,我都覺得這是大智慧。這些大智慧里包含了‘德行’以及屬于中華民族的生命規律。”
“作為中國導演,我們都有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責任。”田沁鑫說,以更多的優秀文藝作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助力新時代中華文化新輝煌,中國戲劇人使命在肩,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