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在“綠色”和“數字”之間做乘法,調動節能減排積極性
給綠色轉型裝上智能“大腦”
傳統的煉鋼高爐是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黑箱”,生產過程中各種原輔材料成分多變,難以實現精準配比,這種“經驗煉鋼”也讓各工序的能耗控制成為難題。在山東九羊集團有限公司煉鋼廠,高爐長出一雙“眼睛”:通過浪潮云洲極數智能煉鋼系統的實時推薦數據和數字孿生界面,“黑箱”被透明化:數據模型可自動適應現場生產條件并有序下達加廢鋼、加鐵水、調節氧槍等操作指令,“經驗煉鋼”變“智能煉鋼”。借此,轉爐終點的碳、溫雙命中率提高至88%,冶煉時間縮短8—10%。
工業是支撐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2022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2%,比2020年累計下降15.3%。綠色低碳這一事關高質量發展的大戰略,如何扎實地轉化為企業的具體實踐?山東在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之間做乘法,讓綠色發展“心中有數”,有效調動企業節能減排的積極性。
過去,企業綠色轉型、項目減碳減排的效益很難被準確評估,“綠色”信息的不對稱使得很多好的綠色發展項目往往要靠政府推薦后銀行專業審核,識別對接成本高,風險也不可控。“這既不利于落實政策激勵,也不利于充分釋放金融助力綠色發展的催化劑作用。”恒豐銀行綠色金融中心負責人劉昌昊提到,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云存儲和大數據等技術,可以明晰企業“綠色畫像”,形成更順暢的綠色項目“市場發現”機制。基于綠色金融大數據資源應用等成果,今年上半年,恒豐銀行綠色信貸總量同比增幅58.96%。
不僅生產車間,綠色低碳也已進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園區和企業,這部分碳排放有“面大、量小、線長”的特點。有了數字技術的加持,更多領域的綠色低碳發展開始找到突破口。
青銀高速濟南東服務區,這個全國首個實現自我中和的“零碳服務區”已轉入經驗復制推廣階段。“碳減排、碳替代和碳增匯是服務區零碳運營中實現自我中和的‘三板斧’。”山東高速集團工程管理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而用好這“三板斧”,則需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能源智慧管控系統對光伏、儲能、微網、照明、暖通空調和污水處理等所有間接碳排放源數據實行互通和集中管理。據介紹,山東各條高速公路的多個服務區,都已逐步開啟建設零碳服務區的探索。
再將目光轉向青島,當地正探索面向個人開設碳賬戶,為將來將個人環境信用與融資優惠掛鉤提供基礎。今年4月,作為全國首個“負碳海島”,靈山島已正式啟動碳普惠機制,通過開發碳普惠平臺小程序、建立碳稅分兌換制度、設計“乘船上島”“公交出行”“節約糧食”等20余種低碳積分應用場景,吸引居民、游客參與到節能減碳行動中。參照最新出臺的《青島市碳普惠體系建設工作方案》,青島將開發類型更豐富的低碳場景,通過碳普惠機制實現綠色低碳行為的價值轉化。
根據《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從建設低碳城市,到打造低碳社區、工業園區,山東在走一條具備創新借鑒意義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以綠色化牽引數字化,以數字化賦能綠色化,二者協同融合之下,這條探索之路也在跑出加速度。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需要創新運用各種新技術去激發市場潛能,降低綠色低碳轉型的投融資成本和社會經濟成本。”浪潮集團科技創新部部長蔡偉表示,綠色低碳發展需要從源頭、過程到整體的全價值鏈節能減排,構建綠色低碳新產業、新業態,由此也對技術提出更高要求。據了解,目前浪潮已建立碳中和實驗室并強化能耗雙控、碳排雙控、碳足跡、碳資產、碳減排、清潔能源等系列成果的產業化,助力實體經濟實現更“智能”的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