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打造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重大舉措。
自2018年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蹄疾步穩。我們選取五個方面,通過衛星等視角看五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
2023年與2018年相比,上海張江科學城內的張江人工智能島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長三角是我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從量子科技到人工智能,從生物醫藥到新能源汽車……近年來,三省一市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攜手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加速推動科技供給轉化為創新動能。
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統計顯示,2022年長三角集聚高新技術企業11.6萬家,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三省一市在科創板掛牌上市236家硬科技企業,占全國比重47.1%。
從太空俯瞰上海及周邊地區,璀璨燈火記錄著一體化發展迸發出的強勁活力。
長三角經濟腹地廣闊、產業豐富、發展動力強勁,擁有眾多知名企業,形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產業集群,是我國經濟發展極具活力的區域。
近年來,隨著一體化進程持續推進,“反向飛地”、兩地互設的“雙向飛地”等新模式不斷涌現。“一體化”帶動“高質量”發展,促進長三角區域內要素流動和產業鏈供需對接。區域GDP從2018年的22.1萬億元增至2022年的29萬億元,以不到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
橫跨江浙滬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內,三地合力打造的“水鄉客廳”正在建設。
長三角山水相連、河湖相通、生態相依。聯合河長常態化、生態補償踏前一步、治綠標準齊步走……隨著國家戰略的升級實施,生態環境聯保共治駛進快車道,長三角正在碧水煙波中奏響生態綠色的協奏曲。
2022年,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3.0%,較2018年上升7.3個百分點;594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89.4%,全面消除劣Ⅴ類斷面。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至2022年底共任命或聘請310余名聯合河湖長,覆蓋所有省際交界河湖。
2023年與2018年相比,安徽發送至江浙滬的貨運量顯著增長,長三角物流更為密集。
融合發展,交通先行。不斷完善的交通網絡,成為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初步成型。
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高鐵里程超過6700公里,占全國六分之一,是全國高鐵網絡最密集、交通最便捷的地區之一。“軌道上的長三角”呼嘯而來,“1小時生活圈”照進現實。同時,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加快構建,2022年長三角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占全國比重約38%;主要機場貨郵吞吐量占全國比重約35%。
2023年與2018年相比,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安徽醫院從一片荒地到建成投用。該項目是安徽省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衛生健康領域的重大項目,也是安徽首批落地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長三角一體化,最根本的出發點是為了人民群眾更美好的生活。在硬基建的基礎上,一系列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層面的“軟聯通”項目,也在加速推開。
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已有140項政務服務事項在41個城市跨省市通辦;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等37類高頻電子證照實現共享互認;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已覆蓋長三角41個城市1.5萬余家醫療機構,累計結算1300余萬人次;協同立法支持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軌道交通“一碼通行”已實現長三角10個城市乘客軌道交通掃碼便捷通行……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為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從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鄰居”,到共謀創新、共抓發展的“伙伴”。站在新起點上,攜手高質量一體化,奮進中國式現代化,長三角未來可期。
總策劃:任衛東
策劃:孫承斌 徐壯志
監制:常愛玲 齊慧杰 周寧 令偉家
統籌:何欣榮 程瑛 張紫赟 黃慶華
終審:曹建禮 周年鈞
記者:楊紹功 水金辰 周蕊
編輯:王浩程 姜子煒 胡碧霞
設計:趙丹陽
技術:密雅琪
衛星遙感與技術支持:曾迎迎 喬柯 王嘉棟
衛星數據:星圖地圖今日影像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安徽分社
新華社上海分社
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