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華
數年前看球賽,解說員一句“教練要有閱讀比賽的能力”,讓我耳目一新,開悟很多。
“閱讀比賽”,這是一個多么精妙的比喻。想想,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需要閱讀呢。閱讀自然,閱讀社會。閱讀他人,閱讀自己。閱讀往昔,閱讀當下,閱讀未來。
宋末元初的詞人蔣捷在《虞美人·聽雨》中寫道:“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同是聽雨,人生際遇不同,感覺亦是不同,甚至大相徑庭。若你正值年少,切莫虛擲歲月,肆意揮霍時光,縱情迷狂,當為人生有所耕耘、播種。若你恰逢中年,亦無須悲觀、傷感,回首,曾有少年美好,前瞻,還未到世界末日,你依然可以逆風飛揚,逆襲、翻盤,未來可期。若你老之已至,更要通透、豁達,放下過往,靜享余生。
明末清初文學家張潮寫道:“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蓖亲x書,所獲卻是不同,皆因人生閱歷不同,對文章內容認知、感悟便有不同。禪者有言:人生初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最后,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人生到底所為何來?人生又當所為何求?
弘一法師有人生“三層樓”的開悟。第一層樓,是人的物質生活。第二層樓,是人的精神生活。第三層樓,是人的靈魂生活。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寫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同是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從弘一法師的視角看,前者是司馬遷追求物質生活,后者更在乎精神生活。
王國維先生有讀書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歷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痪辰缫?;‘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辰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罡呔辰缫?。”
世人多謂王國維先生讀書三境界亦是生活的境界、事業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為:一境界,堅定信念,弘毅致遠——立向;二境界,篤行不怠,踔厲奮發——追求;三境界,千錘百煉,終成正果——收獲。
哲學家馮友蘭有人生四境界說:“一曰自然境界,順習而行;二曰功利境界,生物之理;三曰道德境界,盡倫盡職;四曰天地境界,天地合一?!鼻凇峨x騷》中感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彼未奶煜榘l出震古爍今的表白:“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鼻幼非蟮氖堑赖戮辰?,做一個善良、公正的人。而文天祥更看重的是天地境界,乾坤朗朗,日月昭昭,我心光明,青史留名。
茫茫人海,蕓蕓眾生。俗話說:“豬往前拱,雞往后刨,一個人一個活法。”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魯迅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比松菬o窮解的方程,沒有標準答案。但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教練閱讀比賽,根據場上比分、形勢變化,及時作出科學、合理的技戰術和人員調整。對于我們,無論生活怎樣慌亂不堪,還是需要給自己留下足夠的閱讀時間、空間。就像坐在電影院,靜觀劇情變幻。倘若我們換一種心境,置身事外,從第三方的角度靜心閱讀人生,就會涵養心性,提高覺悟,激活思維,刷新認知。遇事就不再急功近利,淺薄粗鄙,焦躁盲動,虛偽浮華。我們會更理性地規劃人生,更自在地享受當下,更豁達地對待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