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處并建社區全部開工,累計投入資金41.25億元;150個產業園區已有120個建成使用。禹城扎實推進兩區同建,促進農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兩個轉變”——
目前,禹城市4萬多農民從分散的村莊遷入社區居住,大批農民投身餐飲、運輸、農產品運銷、商貿等行業,2萬多農民就近進園區就業。與此同時,實現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推進了農業結構調整,促進了傳統產業的做大做強、升級換代。
破難點抓重點,推進兩區同建
禹城堅持把農村社區和產業園區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去年全面啟動了兩區同建。為推進工作順利實施,今年6月份,禹城市擴大了兩區同建暨土地綜合整治挖潛指揮部,由市委書記、市長牽頭的6位市級領導擔任總指揮和副總指揮,21個市直部門和12個鄉鎮(街道辦)為成員單位,明確了“積極發動、正確引導、試點先行、滾動發展、群眾自愿、不增負擔、穩妥推進”的工作原則,確保兩區同建真正得到廣大農民認可。
為破除資金這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瓶頸,禹城市創新工作方法,實行農民自籌與銀行貸款、政府投入與市場運作、分散幫扶與集中使用相結合,通過降低社區建設貸款利率、捆綁使用“雙百工程”幫扶資金、市、鄉財政補貼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等方式落實資金。把農民增收作為推進并居建設的根本來抓,同步實施產業園區建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村民變居民,住上新房子
“做夢都沒想到有一天會住上樓房。 ”10月2日,邢店社區農民姜明祥拉著記者參觀他家兩層的新樓房,“這是儲藏室,這是車庫……你看我這200多平的房子是不是跟城里的別墅一樣?”像姜明祥一樣,整合了邢店等12個村莊建設的邢店社區現已有300多戶購買了別墅。這,僅僅是禹城社區建設的一個縮影。
禹城市把合村建區作為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關鍵措施來抓,聘請高水平專家,高標準規劃設計,形成了縣城—小城鎮—農村社區+產業園區的梯次發展框架,確定了城中村、小城鎮和純農村社區三種類型。
為增強農村干部參與合村并建的積極性,禹城切實抓好夏季、城角韓、邢店等15個并建社區的建設和入住,組織80余批次農民群眾前來參觀,感受合村并建帶來的好處。為加快社區建設,發展規劃、推進措施、相關政策都做了明確規定,并免除一切行政收費,最大限度讓利于民,同時積極協調金融部門發放助農建房貸款,今年以來已發放2.5億元。
農民變工人,過上好日子
原王橋村村民陳美玲在夏季社區買了樓房,并在家門口的高溫蔬菜棚上班。“出門50米就到大棚了,自從俺去年年底搬進了樓房,基本都沒回過老房子了,忙著賺錢啊! ”10月3日,正好休班的陳美玲告訴記者,自己已經48歲了,重活干不了,就在家門口上個班吧,“一個月1200元,還有3天休息,在濟南上班的女兒都說我是新時代的社區上班族。 ”
建了新社區,要讓農民群眾買得起、住得起,錢袋子盡快鼓起來是根本;住上了新房子,更要過上好日子。禹城市把發展產業園區作為農村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突破農民增收瓶頸的重要抓手,按照“圍繞社區建園區、建好園區促社區”的思路,讓每個社區都有主導產業,每個主導產業都有產業園區。通過項目帶動和服務推動,將農業開發、農業高產創建、商貿流通等與項目園區建設相結合,培樹了倫鎮向陽坡有機蔬菜種植基地,邢店社區靜遠花卉、綠城苗木、開心農場,夏季社區息森奶牛、蔬菜長廊,梁河社區綠鑫種植園,北丘社區德邦肉羊等20多個產業園示范點。
社區解決了企業的用工荒,園區解決了農民的增收難。兩區同建,實現了農民生活、生產方式的轉變,使農民生活、就業雙保障。 “事實證明,兩區同建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現實出路。 ”禹城市兩區同建指揮部指導組組長孫勇說。
□本報記者 呂爽 本報通訊員 李永強 崔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