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7日,全市“互聯網+”新形勢下輿情走向和媒體融合培訓班迎來第二天課程,學員們依舊熱情不減。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謝國明、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書記處書記王冬梅、人民日報高級編輯曹煥榮、人民日報海外網副總編輯徐蕾等專家的精彩講座讓學員們獲益良多
把握時度效,提高引導力
???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謝國明是長江韜奮獎、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得者,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他通過生動鮮活的新聞實例,從如何理解時度效、為什么要特別強調把握時度效、如何把握好時度效3個方面進行了深刻闡釋。
??? “所謂時,就是時效要快、時機要準;所謂度,要分清是非,把握分寸;所謂效,講動機與效果的統一,講實話、得實效。 ”謝國明說,主流媒體擔負著黨和政府揚聲器、改革發展預警器、社會輿論穩定器的重要作用,做新聞既要快也要準,把事情了解清楚一些,要把握時機,也要分清是非,掌握分寸。關于實效,謝國明認為,增強實效要克服調子高、說話硬、表達花哨3個問題,要通過內容優化,抓中央關注、群眾關切的焦點問題,抓眾議紛紜、莫衷一是的熱點問題,抓讀者應知而未知的盲點問題,進行有創新的表達,以增強實效。
提高對網絡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力
???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書記處書記王冬梅當記者期間,采寫的新聞作品多次獲中國新聞獎等國家級獎勵,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此次培訓班,她通過鮮活生動事例,就如何提高對網絡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力進行了詳細講解。王冬梅指出,新媒體憑借網絡信息傳播覆蓋面廣、信息傳遞快、接收門檻低等方面的優勢,面向網絡空間中所有接受者全天候、滾動式發布信息,使得依托互聯網、無線網絡傳遞的信息成為突出事件信息傳播的主體。另一方面,借助智能手機和計算機設備,公眾能夠通過復制、轉載、分享等方式,隨時將接收的信息傳遞給其他個人或群體,形成快速的人際網絡間二次傳播。此外,網絡上的智能語言翻譯軟件功能也讓信息傳播突破語言的障礙,使得突發事件信息傳播實現全球化、泛在化。
??? 綜合分析近期的網絡事件,王冬梅認為,地方政府部門應建立、實施一套完善的網上輿論引導、處置機制,做到未雨綢繆,這在互聯網已成為各種信息主要傳播載體的今天十分必要。同時,整個突發事件的網上引導、處置應體現透明、客觀,最大限度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取得他們對事件報道的信任。
走內容和技術雙輪驅動融合發展之路
??? 人民日報高級編輯曹煥榮指出,要切實改變文風,講好中國故事,推進融合發展,提高傳播能力,促進新聞創新,管好創新的新聞。
??? 人民日報海外網副總編輯徐蕾雖然是此次培訓中最年輕的專家,但已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工作了11年,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功底。
??? 在徐蕾看來,新媒體出現以后,很大程度上刺激并促使國內相當一部分優質的傳統媒體努力探索發展方向,并釋放出更強大的力量。 “在融合發展、媒體轉型領域的探索,幾乎全世界的媒體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徐蕾介紹說,18年前,人民日報創辦人民網,3年前人民網上市,這也是目前中央媒體中唯一一家上市的新聞網站。
??? “媒體宣傳還是要堅守內容為王,但是在內容為王的同時,怎樣把更好的內容更好地傳播出去,這就得借助新的表現形式和新的傳播手段。 ”徐蕾認為,移動互聯時代要修煉好“三功”:“輕功”就是信息傳遞要快;“外功”是文字要鮮活還要犀利;“內功”要事實和觀點站得住,打通事實和邏輯的任督二脈。
??? “新聞事業姓新。要用互聯網思維辦媒體、抓融合、促發展,走內容和技術雙輪驅動的融合發展之路。 ”徐蕾說,做媒體人,做傳播工作的人,必須掌握新聞傳播規律,按新聞傳播規律辦事;必須適應受眾的喜好和需求,拿出讓人喜聞樂見的作品;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掌握最新傳播手段和方法;必須保持旺盛斗志,創新不止。
??? □本報記者 韓超 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