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楊碩 攝影 崔忠偉)上世紀20年代,錢子厚出生于武城縣梁莊鄉(現廣運街道辦事處)錢莊村一個書香世家。據老人講,他家祖輩幾代都是讀書人,主要讀的就是“四書五經”。他的曾祖父錢書閣和弟弟錢陵閣、祖父的哥哥錢葆青都是秀才,祖父錢東山是私塾先生。
錢子厚從7歲起開始跟隨爺爺讀書,8歲正式上學。“先學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孝經》等,正式上學時開始讀‘四書五經’。”老人回憶說,當年和他一同念書的學生不超過10個人,由于每個人的特點不同,老師因材施教,“背書”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候沒有暑假,也沒有周末。每天吃完早飯開始背書,中午飯之前要去老師那背,背誦時把書本留給老師,自己轉過臉去背誦。除背誦外,老師還要講書,一天講3次,上午下午晚上各講一次,分開每個字講解,然后講這個字怎么用,單個字講完再結合起來講,十分受用。”
除了反復背誦和老師講解外,每5天還要編寫一篇文章,然后老師幫助更改、講解。就這樣,經過十年寒窗苦讀,18歲時,錢子厚已能夠熟背“四書五經”,同時也具備了編寫文章、講解“四書五經”的能力。從那年起,他也和爺爺一樣,成為了一名私塾先生,開始在本村及周邊教書。
哪句話在哪頁都記得門兒清
做私塾先生期間,錢子厚按老師教他讀書的方法教學生,“四書五經”將 都講了好幾遍。
錢子厚當年所用的教材就是當年祖父留給他的書籍。這些書籍老人至今保存得十分完好。記者在一本書上看到寫有“道光癸卯年重梓”字樣,還有一本寫有“光緒丙戌年重梓”字樣,距今都有100多年的時間。老人把這些古書視作寶貝,好幾次有人想買,老人都沒賣,他搬家到哪里,書就帶到哪里。
對于“四書五經”的內容,錢子厚老人至今能講能背,每個句子所在書頁都記得十分清楚。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當提到《大學》中的這個句子時,老人很熟練地就翻到了那一頁。
“‘四書’現在還可以背可以講,‘五經’稍差一些, 70多歲的時候還能背。”在老人說,四書五經”“ 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的寶典,能背熟不是目的,更要去理解每句話的涵義,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來。比如,四書”“ 里所提倡的“誠”、“敬”、“孝”等理念。
如今,能夠熟背“四書五經”的人在全國范圍內已不多見。
我市武城縣95歲老人錢子厚曾是一名私塾先生,他至今保留著百余年前的“四書五經”。對于“四書”,老人不僅能背,也能講。“‘五經’在70多歲的時候還能背,也能講。”錢子厚老人說,和自己對“四書”的熟悉程度相比,現在“五經”已稍遜了些。
幾年前,老人根據自己對“四書五經”的理解編成《詩經體注會解》《上孟備旨》《下孟備旨》等書籍,以便后人學習。目前,老人還義務收了徒弟,依然在孜孜不倦傳承著國學文化。
95歲仍義務收徒傳承國學
雖然已有95歲高齡,但老人身體很好,走路依然很穩,思維也比較靈活,講起話來更是聲如洪鐘,底氣十足。就在上個月下旬,老人還被邀請到德州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給學生講課。
“寫毛筆字提精神,鍛煉身體。”這是錢子厚老人的長壽秘訣。老人從8歲開始學書法,且十分喜愛,到現在堅持寫毛筆字有87年時間了。為提高書法水平,他還專程到西安碑林、泰山、武當山等全國各地有名碑刻的地方去學習。他說,寫毛筆字的時候要“真寫”,全神貫注。
為將自己的書法經驗傳授給后人,老人還專門編寫出《書法摘要》以及個人字帖精選等。
此外,老人還編寫了《五經四書格言選輯》《詩經體注會解》《上孟備旨》《下孟備旨》《對聯詩詞散文選輯》等,均用正楷書寫,并裝訂成冊,以便后人學習。
“錢老先生猶如一座知識寶庫,是我市寶貴的文化資源。”德州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楊華,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傳承,她一有時間就會到老人家中求教;武城縣實驗小學的教師孫洪蓮也經常向老人學習書法和國學經典,老人都會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識傳給后人。
■名詞解釋
“四書”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部書。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五經”。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