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昭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我市產業升級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供給側”蘊含的經濟思想非常樸素:我們總希望在一個運行良好的市場上,實現供需兩端產品(服務)數量、結構和層次的總體匹配。實現供需平衡,這幾乎是所有經濟政策的最終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像人們去飯店吃飯一樣,個人根據不同需要點不同的菜肴,有人要吃飽,有人要吃特色,飯店只有有能力滿足所有客戶的需求,才能長久經營下去。
然而,最近兩年我們的供給出現了問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海外消費額逐年增加,人們去日本買馬桶蓋、去新西蘭買奶粉、去荷蘭買剃須刀等。與此同時,國內大量產能過剩。這反映出,供給方面沒有完全滿足大家的消費需求。供給側改革就是通過重新改變資源的配置來提升效益,比如減產能,兼并重組實際上是調整供給結構,創造市場需求,改變當前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同時存在的結構性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
供給側改革要求我市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加快產品升級,向產業和產品高端對接。前不久,總投資60億元的新能源汽車項目落戶我市,這是我市提升供給體系質量的一個生動案例。面對霧霾天氣,我們都希望能有新能源汽車節能減排。但是,現在的新能源汽車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此次通過產業升級,在不久的將來,符合人們消費需求的新能源汽車就會面世。我市企業應抓住“供給側改革”的機遇,多做補鏈強鏈工作,加快產業升級步伐,提升產品檔次,向產業鏈高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