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關于制定德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堅持在協調發展中增強發展的均衡性、整體性和可持續性。”這是市委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十三次全會精神,立足市情實際提出的重要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突出協調理念,并將其上升為國家發展理念的高度,彰顯了黨對協調發展的高度關切。省、市委結合實際進行強調,體現了實踐發展對協調理念的內在要求。作為發展理念,協調有其明確內涵和要求,協調的范圍是整體,協調的方式是發揮整體效能,目的是增強發展的均衡性、整體性和可持續性,即要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環節中增強發展后勁,促進經濟社會行穩致遠。結合我市實際,貫徹協調發展理念,主要應從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四個方面著力。
堅持統籌城鄉發展。 “城市繁榮,農村凋敝”“市民滿意,農民失意”不符合協調發展理念,協調要求城鄉互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當前,通過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來牽引帶動我市城鄉協調發展,是一條現實有效路徑。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應把握好幾個關鍵點:一是全域統籌,科學構建中心城區、縣城、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四級城鎮體系布局。中心城區發展應高點定位,縣城和中心鎮應擴容提質,新型農村社區應完善功能。二是積極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從土地上解放農民。可研究制定專項扶持政策,促進現有規模化經營組織提高現代化程度和服務水平。鼓勵農民進行土地流轉,或者帶地就近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是夯實產業支撐,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就近非農就業。通過強化產業組織、發展特色產業、加強園區開發建設等方式提高產業發展的規模化和集中度,促進產業吸納就業。
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協調要求“身”“心”系統平衡,堅持兩個文明并重。關于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習近平同志強調,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當前,尤其應強調“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全過程、滲透社會生活各方面”。就我市而言,要改進和加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壯大主流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文化軟實力,尤其應注重“研究、挖掘和傳播黃河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董子文化、大禹文化等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獨特價值”。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增強文化創造活力。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是打基礎、利長遠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均衡、整體、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健全完善的交通、水利、電力等現代基礎設施體系,能夠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的發展格局。因此可以說,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必須扎實做好。
□李榮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