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捷
剛剛結束的中共德州市委十六屆五次全體會議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在鄉村全面振興上增創新優勢。寧津縣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立足“三個優勢”,實施“三園共建”,建好“三大片區”,全力擘畫“三生三美”鄉村振興新畫卷。
立足“三個優勢”,把握鄉村振興支撐點。一是農業發展基礎好。寧津縣是全國首批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試點縣、國家級制種大縣、全省高標準農田整縣推進示范縣,“1253”以工代賑模式得到國家發改委推廣,在全市率先建設了天空地一體化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成功打造“津盡悠味”區域品牌。二是民營經濟活力十足。寧津縣民營經濟發達,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產業特色明顯,培育形成“一金一木”兩大優勢產業集群,實現“鎮鎮都有產業園”發展格局,成功創塑家具、健身器材、電梯三大區域公用品牌。截至目前,全縣機械制造規上企業產值近300億元,家具制造規上企業產值超過100億元。2023年以來,全縣新增民營經濟市場主體5750家,累計達43535家。三是社區建設蹚出了一條路子。用好《保障和規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實施細則》,破解土地政策難題,聘請北京、青島、濟南等市大院大所,打造齊魯最美回遷房,建成桃源里、悅馨苑等特色社區,配全學校、衛生室、為農服務中心等便民設施,實現從傳統村落向現代社區快速轉變。2020年以來,先后建成新型鄉村社區15個,總建設面積62.8萬平方米,實現4368戶、13469人入住。
探索“三園共建”,找準鄉村振興著力點。一是推動農民向社區集中,建設新家園。堅持縣鄉村三級協同發力,深化“跨村聯建·幸福家園”建設。在不符合拆遷條件的村莊,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礎設施;在符合拆遷條件的村莊,對愿意進城的群眾推行房票政策,鼓勵進城買房;對愿意留在鄉村的群眾,復制推廣桃源里社區模式,建設二層合院。項目全部實施后,可累計激活土地資源5200余畝。二是推動產業向園區集中,建設工業園。在縣經濟開發區,提高用地報批效率、改進征地管理模式、強化節約集約用地,盤活18個企業566畝“圈而未用”閑置土地,畝均稅收達2.2萬元,增幅52.54%。在鄉鎮堅持“一鎮一特色”,規劃建設12個特色產業園,推動5家共享產業園區擴容提質,吸納中小微企業1000余家,帶動周邊農村3萬余名勞動力創業就業。三是推動農業向規模化集中,建設農業園。聚焦群眾搬遷上樓后顧之憂,扎實推進為農服務中心建設,引進杭州綠沃川、青島弘潤祥等公司,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積極推廣土地規模化流轉,全力提升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水平。同時,對接首農集團,打造京津冀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截至目前,全縣流轉、托管農用地50.3萬畝、占比達70%。
塑強“三大片區”,打造鄉村振興引領點。一是西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片區。選取縣城西部津城街道、保店鎮2個鄉鎮(街道),聚焦農產品高質高產、精深加工和倉儲物流,全鏈條推進主糧和蔬菜肉食“三產”融合發展。一產方面,建設“噸半糧”核心示范區、為農服務中心、智慧農業“四情”基地、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等項目,帶動周邊10萬名農民均衡增產。二產方面,投資16億元建設冷鏈物流、中央廚房項目,其中一期投資10億元,建設冷庫、加工車間、服務中心等設施,計劃今年初試運行。三產方面,加快阿里產地倉電商項目建設,與北京蔬菜聯采聯盟、天貓、京東、拼多多等開展合作,建立物流快銷渠道,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二是打造北部城鄉融合發展示范片區。選取時集鎮、劉營伍鄉2個鄉鎮,重點突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揮時集鎮工業強鎮優勢,推動廣大農民群眾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城、入園、創業,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合理配置,推進城鄉空間、產業、生態、公共服務等互通共融,打造具有寧津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模式。2023年以來,時集鎮在前焦村等村莊實施增減掛鉤政策,整理出200畝建設用地指標用于產業園區建設;建成輻射周邊5公里的益倉為農服務中心,為2萬畝土地提供托管服務,解放農業勞動力3000余人。劉營伍鄉全鄉25個村已全部完成人居環境整改提升,龍潭村已初步建成集飛蝗泥鰍養殖、葡萄采摘、星空露營地等為一體的農文旅產業園。三是打造東部“強一接二連三”示范片區。選取國家綜合實力千強鎮柴胡店鎮的17個村,按照“一環三區”發展格局,以特色養殖、電梯制造、紅色文旅為主線,以王世英村、桃源里社區、崔楊村為三個中心支點,由點擴面、整合提升。王世英村已經成為集飛蝗泥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餐飲美食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特色村,逐步實現了村莊美、產業興、集體強、群眾富。王世英村坑塘漁業在泥鰍養殖方面,具有育苗技術領先、養殖模式先進、易于推廣復制等優勢,輻射帶動全縣泥鰍養殖面積達1500余畝,吸引禹城、平原、慶云等周邊縣市村莊紛紛加入。桃源里社區已基本形成北部農業園、東部工業園、居住新家園的“三園共建”鄉村振興新模式。柴胡店鎮濕地公園、幼兒園、黨群服務中心、幸福食堂、共富工坊已建成投入使用,土地規模化經營2.5萬畝,建設辣椒等特色種植園,招引智慧農業項目,建成電梯產業園一期,入駐電梯配套企業20多家。崔楊村依托生態農業、紅色文化、民俗藝術等優勢資源,打造綠色崔楊、紅色崔楊、彩色崔楊,全力建設農文旅融合發展中心村。建設1000多畝的苗圃種植基地,發展金銀花等中藥材種植、泥鰍等特色養殖,改造完成抗日戰爭紀念館和八路軍115師東進縱隊崔楊指揮部展示館,建成村級美術館,打造“崔楊798藝術區”,規劃建設鳴蟲館、傳統民居館,獲評全省“我喜愛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村。
作者系寧津縣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