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上曾有這樣一段記載: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這段話的大意是:孔子訪問衛國,弟子冉有為他駕車。一進入衛國國境,孔子就贊嘆:“衛國人真多啊!?”冉有說:“人多,怎么辦??”孔子說:“讓他們富起來。?”冉有說:“人們富足了,又該如何??”孔子說:“教化他們。?”無獨有偶,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需求層次理論中也認為:人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諸如物質等方面的需求以后,就必然會考慮精神、文化等高層次的需要。
????毋庸置疑,物質與精神,是人類的兩大基本需求,缺一不可。在基本物質需求滿足后,精神層面的需求必然會增強。而滿足精神需求,離不開發展文化事業、促進文化繁榮。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已大為改善。衣食無憂之后,人們自然地就會追求精神、文化層面的滿足。而幸福,說到底就是人的欲望被滿足時的心理狀態。
????從我國的改革發展歷程上看,我們黨向來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剛剛結束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際上,近年來,文化的重要性,已在社會各界人士中形成共識——文化作為“軟實力”,其實也是“硬支撐”,它是民族的血脈,代表著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事關國家綜合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一個沒有自身強大文化創造力、影響力的民族,無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具體來講,文化在增強民族自信心、凝聚民族戰斗力、滿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等方面,是其他手段無法替代的。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通過對人心靈“潤物細無聲”式的“浸潤”,最終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因而其效果也更為持久和有力。好的文化,對于塑造、培養人的優秀品格,對于營造和諧美好、積極向上的精神氛圍,具有重要作用;相反,不健康的文化則對于人的精神、靈魂具有腐蝕作用,對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負面效應。毫無疑問,弘揚優秀的、先進的、健康的、科學的文化,是國家、民族之福;反之,任由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黃賭毒等各類落后、腐朽的文化泛濫,則是國家、民族之禍。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個方向,無疑是非常正確、深入人心的,是事關億萬人民心靈需求和精神福祉的。
????建設“幸福德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新需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期待。因此,我們必須深刻領會十七屆六中全會的精神,緊密結合我市實際,科學謀劃發展思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銳意創新,狠抓落實,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有德之州、和諧之州,文化大市、文化強市!
????□本報評論員?孫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