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說《穆斯林的葬禮》的作者霍達,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無論到了什么時代,寫作畢竟不只是一個謀生手段,你生產的是精神食糧,總應該弘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古今中外,凡是優秀的作家,優秀的作品,都必然是民族形象的寫照,時代精神的代言。 ”她滿腔赤誠,為民族振興而歌,為百姓憂傷而泣,以作家的社會責任在文壇上默默耕耘。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發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號召,文化工作者應以霍達為榜樣,勇敢擔當起繁榮文化事業的社會責任,為受眾、為時代創作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
???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思想傳統,也是文化作品永遠弘揚的主旋律。只有對祖國無限熱愛、對民族充滿、對人民滿懷深情的文化工作者,才能創作出正氣沛然、蕩氣回腸的傳世佳作。基于我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民族自豪感,霍達南下香港、歷時三載,最終寫出巨作《補天裂》。香港回歸前夕,《補天裂》在北京和香港同時出版,眾多報刊轉載、連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全文廣播。正是因為作品處處洋溢著炎黃子孫的愛國情懷,所以得到廣大讀者的忠愛與追捧。幾千年來,任何一部愛國主義題材的優秀作品,都能滌蕩心胸、引起共鳴,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等詩作千古流傳,正是因為其中蘊涵著深厚的愛國激情。
??? 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優秀作品從哪里來?只有體恤民情、關愛社會才能選準創作方向。 “我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數學家張廣厚、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演員王振泰、農大講師謝以銓、北師大講師徐志英等一個個英年早逝,霍達受到極大的震動。她大聲疾呼:“為了我們民族的前途,搶救我們的國寶! ”據當年統計,我國中年知識分子的死亡率遠遠高于老年人,我國中高級知識分子的壽命比全國人均壽命要短十年。經過采訪,霍達寫出了報告文學《國殤》。 《國殤》發表后,《新華文摘》立即轉載,當年88歲高齡的冰心老人用“驚心動魄”來形容這部作品。有了憂國憂民的責任意識,才有了《國殤》的厚重與深邃。當前,有些文化作品或無病呻吟,或故作深沉,或“娛樂至死”,或自我陶醉,沒有家國情懷,沒有思想深度,沒有精神高度,在厚重的傳統文化面前顯得蒼白無力。這樣的作品,得不到受眾的認可。據《中國青年報》報道,目前,超過六成的讀者覺得值得買的新書越來越少。一些優秀的文化工作者,禁受不住利益的誘惑,向功利化的社會“投降”了。
??? 只有正直高尚、仗義執言的文化工作者,才會讓作品充滿正義、鏗鏘有力。剛直不阿、不為五斗米折腰當是文化工作者的秉性。在香港采寫《補天裂》期間,曾有人介紹霍達給一位香港富豪寫傳記,付給稿酬500萬港幣。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非不能也,是不為也。為金錢摧眉折腰,她不屑于做。奴顏婢膝的人,創作不出頂多立地的優秀作品;賣文求榮的人,只會成為怡笑天下的話柄。
??? 希望心系天下蒼生、胸懷民族大義的“霍達”式文化工作者越來越多,希望德州涌現出更多高品位、高質量、高接受率的精品佳作?!醵湃A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