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商務部、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出臺意見推進“十二五”擴大消費。商務部計劃從明年開始每年確定一個月為“消費促進月”,在全國范圍內統一開展以 “擴消費、促發展、惠民生”為主題的促銷活動。
??? “消費促進月”,讓全國人民節衣縮食11個月后在這個月里盡情體驗“大款”的感覺,應該是個不錯的主意。倘若公共財政拿出錢來進行補貼,促使商品降價,更是皆大歡喜。近年來,從“黃金周”“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等,為了拉動內需,管理層可謂煞費苦心,結果卻差強人意,而“消費促進月”可期指數又有多高?
??? 我國的儲蓄率居高不下,這是制約消費的原因之一。從2002年以來,我國的儲蓄率一直在上升,到2009年,我國的儲蓄率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1%,占當年全球儲蓄的28%;另一方面,居民消費與GDP之比又一路下滑,至目前36%左右。而美國的居民消費與GDP之比為70%左右,歐洲和日本則在50%以上。如果將兩者在一時間坐標上畫曲線,兩道拋物線必然構成一把漂亮的“剪刀”。
??? 中國人愛存錢,寧愿借給別人花(購買外國國債),也不敢自己花,很讓外人納悶。美國《紐約時報》的分析文章甚至認為,“中國的高儲蓄源于對饑荒的記憶”。 “饑荒記憶”當然是主觀臆斷,國人的儲蓄偏好除了有一點點“積谷防饑”的傳統基因之外,更多的源自現實的考量。公眾敢于消費,甚至提前消費,戶頭里有沒有錢不是關鍵,關鍵在于有沒有對未來——經濟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預期、保障水平等的信心。雖然,國家財政收入連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但公眾依然倍感壓力。養老、教育、醫療、住房、生活……樣樣壓得公眾喘不過氣來。尤其是社會保障體系前景未明,增加了公眾對未來的憂慮,有錢也不敢亂花。
??? 破解這道方程,除了經濟學,還要用政治學、公共行政學等等。提高消費,政府首先要讓利于民、藏富于民,讓公眾手頭有錢可花,同時還要加快保障體系建設,解決公眾后顧之憂,讓公眾有錢敢花。而合乎時宜的政策選擇,不妨從幾個方面入手,如提高個稅起征點、降低勞動收入的稅率以及增加工資等;有意識地降低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速和份額;加大醫療、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務投資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加快推進社保體制的建設和改革,讓公眾對未來有確定的預期,等等。□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