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介紹了中小學新課標的修訂背景和新變化。教育部表示,這次新課標修訂努力從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出發。在課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學科進一步精選內容,減少學科內容條目。在課程難度控制上,有些學科直接刪去過難的內容。 (2月8日《京華時報》)
降低中小學課程難度,其意義不僅在于給孩子、老師、學校“減負”,還在于遵循教育規律,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致力于打造“創新型社會”。
降低中小學課程難度還有一個意義,就是等一等那些落在后面的所謂“差生”。孩子的智力發育有早有晚,中小學課程較難,對于聰明的孩子,他們可把其他孩子遠遠拋在后面。因此,課程較難有利于聰明的孩子脫穎而出。但問題是,我們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和初中,其教育宗旨是讓每個學生都能接受教育。從這個角度出發,中小學課程難度就不應為那些聰明的學生量身設計,而應更多為那些不太聰明的學生量身打造,甚至考慮到一些孩子貪玩的天性,讓那些不太刻苦的孩子,在學習上也能跟得上。
中小學生課程偏難,那些不太聰明或不太刻苦的學生跟不上,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學情緒,逃學,過早地混跡社會,對孩子有害,對社會也有害。因此,課程難度設計不該將一部分孩子拋棄。
在同一個學校里有所謂的 “差生”,放寬視野,中國之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同樣有教育條件較差、教育基礎薄弱的地區,沒有過硬的師資力量,沒有像樣的教學設備,學生們放學之后還要幫家里干活,凡此種種,都說明這里的孩子們不可能適應較難的課程。所以,正如中小學課程難度不應為聰明的學生量身設計一樣,中小學課程難度也不能為教育條件較好的地區量身打造,降低課程難度,等一等這些窮苦孩子較為緩慢的腳步。
□浦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