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以來,南方日報記者深入粵東西北地區,對8個地級市的20多個村落進行了調查,部分農村“垃圾圍村”的現狀堪稱觸目驚心。垃圾圍村,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從表面上看,政府撥給農村的垃圾處理資金不夠,農村垃圾處理硬件設備基礎薄弱,村民沒有公共意識,沒有養成衛生生活習慣和垃圾分類意識,以及垃圾分類處理的科技水平低、污水沒有三級劃分排放,等等。然而,歸根結底,是農村社會管理出了問題。
????比如,垃圾處理資金不夠,那么這些資金應當由誰去向政府財政申請劃撥,為什么長久以來沒有哪個部門去申請?村民沒有公共意識和垃圾分類的知識,那么應當由誰去宣傳公共意識,應當由誰去普及垃圾分類的知識?農村垃圾處理硬件設施基礎薄弱,那么應當是由政府財政去投入,還是由民間力量去投入基礎設施更新?顯然,這么多問題都不是村民可以自發解決的。很多農村社會管理應當是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參與,以破解垃圾圍村為例,政府要出部分資金,但只有市場參與才能讓垃圾處理運轉起來,只有社會參與才能降低垃圾治理的成本。?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