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1日,重慶市急救中心整形科,一個愛美的媽媽怕女兒容貌輸在起跑線上,竟將剛滿1歲的女兒抱到醫院,要做雙眼皮手術。媽媽的這一行為遭到醫生的斷然拒絕和批評。 (2月22日《重慶晚報》)
??? 醫院專家的批評很有道理,媽媽的心情也可理解,“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根源不是出于虛榮心和欲望,而是激烈的社會競爭壓力。在這一觀點被媒體放大后,似乎已經成為籠罩在越來越多家長頭上的陰影,生怕因為自己考慮不周或行動太晚而拖了孩子的后腿。
??? 反思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社會教育問題,我們必須思考兩個前置性問題:究竟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孩子的起跑線究竟輸不輸得?如果這兩個前置性問題得不到科學的回答,“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方向遠比速度重要,如果起跑線的方向沒有選擇對,反而會導致好心辦壞事,不僅沒有贏的可能,而且會輸得很慘。
???? 競爭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但絕不是唯一的本質。我很贊成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的提醒:“生活的本質是你喝的水,而不是盛水的杯子,真正的高貴是你喝上了更甘甜的水而不是舉起了華貴的杯。看重生活本質的人在人生的路上艱苦跋涉,尋找更甜更美的甘泉,他的人生也在這條路上留下了一座座豐碑。而那些手捧金杯玉盞的人,最后只守著那幾個杯子度過了一生。 ”
????要厘清“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我們應從生活的本質追問:孩子的童年究竟意味著什么?孩子的童年應該為將來的生活做準備。但是,童年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沉浸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論調中,孩子體驗不到童年生活美好,也許就會讓孩子的人生真正輸在起跑線上。現實中,不少孩子就因家長“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壓力影響,失去對生活價值認知,有的在后面發展中迷失了,有的甚至以自殺的形式結束自己的生命,讓家長欲哭無淚。
??? 在教育的角度,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曾做過一個長期跟蹤實驗,把175個孩子分成兩組,一組由父母循序漸進地進行培養;另一組則接受超前教育。開始時,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確實比第一組孩子表現優秀,但到了約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優勢便喪失。再后來,一些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因對已有的知識失去新鮮感,慢慢地滋生不良學習習慣,最后便落伍了。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蔡望懷如此評述教育的力量:“相比于知識的傳授,教育更重要的功能是點燃,點燃對美好高尚生活的熱愛,點燃奮發上進的動力,點燃追求真理的激情。 ”
??? 然而我們必須面對一個現實,由于社會文化和制度導致的“拼爹”現象、區域發展不平衡和公權謀私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現象,確實讓孩子沒有一個公平的起跑線。對社會現實的無奈,家長只得采取各種措施:提前開始學英語、數學、識字、學鋼琴、繪畫、音樂……但作為理性知識分子,覺得在“究竟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孩子的起跑線究竟輸不輸得? ”的前置性問題,還沒有得到科學解答之前,“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確實不值得宣傳和推廣。家長們更需要做的,還是想辦法把快樂還給孩子,把生活還給孩子。
??? □郭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