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前,社會學家費孝通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撰寫出版了《鄉土中國》一書,他所考察和反映的是數千年來支撐著中國鄉村的超穩定的社會體系和組織結構。最近出版的《鄉村涅槃——山東省齊河縣農村社區建設紀實》的作者高艷國、趙方新、解永敏,則試圖及時把握當下農村快速發展的脈搏,表現21世紀的“山鄉巨變”。作品注重反映根深蒂固綿延了數千年的舊的村落文明的逐漸消逝和新的適應時代發展的現代文明在農村的崛起興盛。所以說,這是一部貼近“三農”現實,表現中國鄉村浴火重生、涅槃蛻變的紀實作品,是一部鮮活的社會報告。
作品力圖通過一個個生動的細節和鮮活的底層人物展現新農村建設的歷史畫卷,探索蹣跚前行的“三農”問題的走向,試圖回答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命題。齊河縣農村社區建設,近些年來在全縣轟轟烈烈地推廣開來,其主要做法是合并小村建設新的較大的社區,原則是“區中村人口向城區聚集,農村人口向鄉鎮駐地聚集、向原鄉鎮聚集、向中心村聚集”,高級目標是“社區當景區規劃,樓房作洋房建設,村民視市民管理”。經過合村重建,到2009年6月,全縣行政村由1014個減少到381個。通過建設,改善了農民居住條件。農村社區逐步走上了與城市居民生活接軌的城鎮化道路。居住環境的改善,生活狀況的變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農民的心境和心態,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農民的精神世界因此而煥然一新。
作者選取了齊河縣有代表性的塚子張、南北、華中、洪州、開泰等社區,從講述這些社區的農民自改革開放以來艱難曲折的發家致富路,到政府支持建設的社區落成、生活水平提高的經過,特別突出農民在搬進新居、換了生活天地之后的驚喜,熱情謳歌正在推進中的新村建設,贊美農村變革帶來社會的長足進步。
在描述一個個社區艱難推進的過程中,作者把大量筆墨放在了描摹農民精神和情感世界上。張順芝老人一生與房屋糾結在一起的命運,讀來令人唏噓不已,他身上承載的重量是中國農民匍匐抗爭的映照,他對新社區的由衷之愛,來得自然,來得刻骨;徐愛水對新社區的“相見恨晚”讓人有點意外,但以他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的視點來看又何其順暢無礙,他以為要是早建10年,就可以省掉農村第二撥瓦房建設的費用,還是實實在在的農民思想,樸實無華,水到渠成;失去昔日家園的王啟明在黑狗的慣性引領下回到村莊的廢墟,其中所蘊含的人類共同的命運追索,令人震撼;幽默詼諧的王勝華以莊戶人的角度對農民劣根性進行自嘲式批判,既引人沉思,又可發人藹然一笑……作品在次第展開的敘述中,有力地表現了農村社區建設推倒的不僅僅是一座座舊的村莊,而是一處處陳舊的思想觀念與道德精神的堡壘這一深刻主題。
在我看來,報告文學要想寫出 “彩兒”來,需要在作品的情節挖掘、人物刻畫、可讀性以及政論性思辨性上多下功夫。我們欣喜地看到,三位作者在這些方面有著很清晰的思路和自覺的創作追求。作者自稱,要通過本書“描繪出現階段農村在城市化背景下的文化生態,解讀在騷動不安的內心和跌宕起伏的命運映照之下的農民心靈史”。作者特別注重農民的意愿與感受,著重反映這種變革是充分發揚農民民主,通過征求大多數農民同意的前提下所進行的,因此是代表最廣大農民利益的,是受到農民擁護和支持的。作者尤其強調自己作為敘事主體對這場鄉村變革獨立的觀察與思考。他們親眼目睹了農村的騷動,農民渴望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努力,以及農民遷居后心態及精神面貌的巨大變化。從舊村址與新社區的對比中,作者“看到了一種生活否定了另一種生活,一個新村解構了另一個老村”,或者說是“一種生活孕育了另一種生活,一個老村分娩了另一個新村”,“一種文明在取代另一種文明”。同時他們更警醒地提出,鄉村涅槃“完成了一次鄉村精、氣、神的重新聚合”,但“她不可能通過一次變革而搖身一變為城市,她依然甚或永遠還是鄉村,只不過是脫胎換骨之后,另一種意義上的新農村”——這些由新農村建設實踐中推斷而得的論述,無疑是雄辯有力、令人信服的。這些抒發,深化了作品主題,從中亦能讀出作者對鄉村家園深切的熱愛之情。
作品講究運用生動的情節和鮮明的對比來表現今昔巨變。作者講述了華中社區劉金英的故事,當年她幸運地成為最后1000多名“農轉非”之一,當上了工人、生產模范;2009年企業破產,她又幸運地轉成農民,回到剛剛建設的農村社區,在完成了一次命運的漂泊后又意外地收獲了鄉野的新饋贈。
在人物語言方面,作者也特意追求原汁原味,注意引用地道的山東農民話語,顯得樸實親切自然,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諸如“人家坐火箭,咱還趕著毛驢磨洋工”,“快嘴張”說山東快板一樣地數說城里人的怪事——什么都是 “跟咱鄉下人擰著來,原來咱鄉下吃粗面,他們吃精面,現在咱吃上光白的精面了,他們倒要吃粗面了;原來咱鄉下哪有轎車啊,現在有轎車了,人家又開始玩自行車了;……咱都不捋鋤把子種地了,人家又在別墅院子里搞起了自留地。 ”這種地方語言的運用,很好地體現了作品的泥土氣息和鄉土特色,也生動地升華了“鄉村涅槃”這一主題。
(作者系中國作協創研部研究員、著名評論家)
□李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