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宋國有人得了塊玉,請人鑒定后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我把不貪心作為寶,你把寶玉作為寶;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我們都失去了自己的寶,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啊!?”面對著廉潔和寶玉這兩件寶貝,子罕取廉而舍玉的選擇,不僅使其受到當時人們稱贊,而且還使其青史留名,給后人做出了榜樣。
????面對誘惑,是取還是舍,這不僅考驗著一個人的智慧,更考驗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作為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因為手中掌握一定的權力,所以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種種誘惑,所以學會怎樣取舍是黨員干部加強道德修養的一堂必修課。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現實生活中,有的黨員干部不懂得什么該取,何物該舍,被名利蒙蔽了眼睛,為了位子,放棄了人格;為了金錢,拋棄了黨紀國法;為了美色,舍棄了道德。他們在人生的旅途中播下了?“貪婪”的種子,最終收獲的只能是空虛、恐懼和懊悔的苦果。而有的懂得取舍之道,?始終是?“奉獻”當頭,?“警線”當胸,既勤政又廉政,為國,甘愿拋頭顱灑熱血;為民,愿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們在人生的旅途中播下了?“為公”的種子,最終收獲的是充實、心安和幸福的甜果。焦裕祿如此、沈浩如此,楊善洲等亦是如此。
????“信仰是輝煌的光,照遍周圍也引導著人自身。?”同樣是面對誘惑,有的黨員干部能抵住誘惑,而有的不能,看似是兩者的境界不同,其實質是兩者的信仰有差異。一心為公者,將信仰定格在為國圖強、為民謀福上,凡事自然從國家利益考慮,從為民謀利著手,行事上自然不會損公肥私,貪贓枉法;一心謀私利者,將信仰定位在圖虛名,牟高利上,做事自然從利己角度考慮,從為己牟利下手,做事自然是黑白通吃,顧不得什么法律“紅線”,黨紀國法“警戒線”,什么都敢拿,什么都敢要。所以,黨員干部要想做到取舍有道,就要通過加強教育,使其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黨的信念,始終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黨員干部也應時刻加強學習,以學明志,學以立德,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同時,相關職能部門做好監督工作,對發現有苗頭的及時提醒,有輕微的及時教育,而對敢逾矩者及時懲處,以儆效尤。
????從政者,只有懂得取舍之道,才能真正得到群眾擁護,才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
????□武城?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