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顯示,自然災害發生后,絕大多數脫險者靠的是第一時間的自救和互救。從報道中不難看出,此次岷縣“5·10”特大冰雹暴洪災害中,許多群眾都是見到“雨下得太大”自發轉移到安全地帶。而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安縣桑棗中學因為加強安全教育創造了無一師生傷亡的奇跡,更是令人記憶猶新。這說明,只要有足夠的安全避險意識,就能最大程度降低災難的損害。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70%以上的城市和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和海洋災害多發、易發地區。但與災害頻發的國情相比,全民的安全避險意識、防災自救本領還相當不適應。正因為如此,今年我國“防災減災日”將主題定為“弘揚防災減災文化,提高防災減災意識”。
對于每一個公民而言,積極參與培訓演練,掌握避險自救技能,是對自己生命的高度負責。對于政府相關部門而言,出臺有效的制度措施,引導和動員學校、機關、企業、村居等社會單位定期組織應急避險實戰演練,向全民進行避險自救知識和技能培訓,更是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
安全避險教育,不能因重大災難沒有降臨就高枕無憂。據悉,今年夏季,我國多雨范圍較去年同期可能偏大,強降雨、雷電等災害性天氣還將陸續出現。因而,我們把形勢想得更加嚴峻,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些,不掉以輕心。只有讓每一個人都清楚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該怎么做,才能在災害來襲時,用知識和技能為自己乃至他人的生命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