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距江西宜春市區80余公里的一個小山村,李細秀老人在外玩耍的5個孫子孫女在水塘溺亡,只有最小的孫子生還。出事時,李細秀曾急忙向村里人求救,但是卻沒有找到1個能下水救人的年輕人。因為在這個季節,年輕人都出門打工去了。 (據5月14日《山東商報》)
看到這則消息,格外揪心,倍感沉痛。在這則不幸事件中,一個令人扼腕的細節,刺痛著人們的心——李細秀老人向村民求救,但全村“卻沒有找到1個能下水救人的年輕人”!設想,如果不是這樣,也許孩子們還有生還的機會。 5位農村兒童溺亡的悲劇,凸顯了當前若干“農村之痛”,令人深思。
眾所周知,幾乎每年夏天,人們總能看到留守兒童溺亡的新聞。其實,不僅僅是留守兒童的問題,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問題同樣突出。特別在當前,廣大農村只剩下了“老弱病殘幼”,農村因缺乏青壯年,越來越多的留守問題正在顯現——不但農業生產困難增加,而且互助互救、群防群治能力大為削弱,農村安全問題堪憂。
細思之,農村之痛,首在農村務工青壯年勞動力之痛。他們為掙錢養家,不得不拋家舍業、離妻別子,到遙遠的城市打工。勞累之余,更承受著離別親人、遠離家庭溫暖的痛苦感受。而類似的“農民工找小姐”“農民工討薪”之類的新聞,則道出了他們在城市中生活、生存的尷尬與窘境。
其二,是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之痛。青壯年勞動力離開了土地,離開了農村的家,留下的老人、婦女和孩子,則不得不承擔起繁重的農業勞作。且不必說他們身體上的累,他們其心靈上的空巢之孤寂、盼歸之思念,以及對家庭關愛之渴求,也是一大社會問題。而當養老扶幼、農業勞動、家務料理等如“泰山壓頂”般壓下來時,唐成芳與唐成芳們,則難免走上攜兒自殺的極端之路;而類似“小學生相約自殺”“留守兒童自殘求關注”等悲劇也無法避免。
其三,是中國農村發展現狀之痛。長期以來,我國城鄉采取的是“兩條腿”走路,由此造成了城鄉發展的巨大“剪刀差”。近年,雖這一問題已引起各方高度重視,并正逐步著手改善,但由于歷史欠賬太多,農村養老、教育、監護、公共救助等與城市之間的巨大落差并未明顯縮小。像這樣溺亡事件,城里一個電話就可解決,在農村則要寄望于四鄰八鄉的互助,且解決起來極其低效。不單如此,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愈來愈多的農村年輕人通過打工、經商等途徑轉移到了城市,只把老人、婦女、兒童這樣的半勞力或無勞動能力者留在了農村,成了“被遺忘的群體”——由此帶來的農村落后的生產面貌、生活水平、收入現狀等,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5名兒童落水,全村找不到1個可以下水救援的年輕人,背后折射出的,其實是深層次的農民之痛、農村之痛、社會之痛!
□孫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