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3日,天津2名女青年在西沽公園湖邊玩耍時不慎落水。一名途經的中年男子將兩人救起,渾身濕透,手機也浸水損壞。兩位女青年上岸后,未向施救者道謝即離開。有旁觀游客要求2人向救人者表示謝意,兩名女子迅速離開。救人者笑著自行離去。 (據6月4日央視)
??? 看到這則消息,人們心里也許會五味雜陳——為救人的中年人感到“不值”者有之,為2位女青年的表現憤慨者有之,調侃“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者亦有之。然而無論如何,大家心頭都像堵了一塊石頭。
??? 人們不會忘記,2006年發生在南京的“彭宇案”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很長時間都難以消除。救人者彭宇被反咬一口并被告上法庭,令人寒心。于是有人嘆息“好人難做”。甚至有人在網上發感慨,說“以后遇到此類事情,再不會伸援手了。 ”然而小悅悅事件的發生,則對人們心靈造成巨大沖擊,引發了全社會對道德滑坡、人心冷漠的一場聲勢浩大的聲討。可見,“公道自有人心”。
??? 毫無疑問,“臨危不救”“明哲保身”不是中國人的作風,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扶危濟困、助人為樂、“路見不平一聲吼”的傳統美德。雖然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現象有所抬頭,局部地方社會道德呈滑坡之勢,但這其實遠非社會主流。遠的且不說,就拿近期而言,人們更多地看到,像孟祥斌、李澤勇、吳斌、張麗莉等一大批先進、英雄人物不斷涌現,他們以實際行動,奏響了一曲曲震撼人心、催人淚下的時代壯歌。
??? 然而,也不能不看到,由于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社會上確有一些人素質不高,其所作所為,違背了起碼的社會公德和社會良知。然而,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對于這類事件,只要將其擺到陽光下,大家自能洞悉當事者的是非曲直,背德者必會受到譴責。如本例中,兩位女青年在道德層面上受到了嚴厲責罰,而那位救人英雄,雖則看似“得不償失”“徒勞無功”,但卻得到了人們一致的欽佩和贊許。
??? 可見,遇事“臨危不救”,絕對不可取。畢竟絕大多數人還是知情達理、感恩圖報的。僅因遇到一次“獲救不言謝”,就放棄對中華傳統美德的踐行,無疑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同時,也要看到,隨著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日益深化,人們的素質必將不斷提升,個別人的低素質,將越來越沒有容身之地。因此,我們還是應該像溫家寶總理說的那樣,要“處義而不回”,把“做好事”“做好人”堅持到底!□孫玉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