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3日上午,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荔灣區分局局長李兆強“面對面”接受了上百名商戶的現場“拍磚”。據報道,公開接受轄區市場主體和服務對象問詢,是述職述廉的一個環節。此舉引來熱議,公眾在給予肯定的同時,也提出疑問:如何避免只有“三分鐘”熱度和為了政績流于作秀等。
(6月4日《中國青年報》)
??? 官員公開接受群眾“問詢”,并非廣州市工商局首創。近年來,一些地方也曾進行過類似的探索和嘗試,但最終卻不了了之,要么在群眾“問詢”后,受理情況語焉不詳;要么是“曇花一現”,只轟轟烈烈地維持了“三分鐘”熱度。因此,廣州市相關方面的“公開問詢”能否走得更遠,顯然是民眾關注的焦點。
??? 毫無疑問,官員公開接受“問詢”,不僅有利于密切與群眾的聯系,消除隔閡,也勢必會進一步強化官員的“公仆”意識,促使他們更好地擺正自身位置,堅持眼睛向下、造福于民。對于這樣一種好的做法,群眾當然打心眼里歡迎。相關方面理應建立健全制度,避免流于形式,確保取得實效。
??? 竊以為,“公開問詢”關鍵要做到三點:一是可持續。一時的“問詢”或許會對官員造成觸動,但很難管得了長遠。唯有作為制度固定下來,才能產生持久壓力,讓官員“圍著群眾轉、干給群眾看”成為習慣。二是重結果。 “問詢”旨在解決實際問題,這就需要建立相應的反饋和公示制度,對群眾的每次詢問,都要及時給出滿意的回應。三是抓問責。“問詢”后失信于民,譬如承諾的兌現不了,或該解決的解決不了,都應追究責任。
??? “公開問詢”如同轉變作風的助推劑,于官、于民都是一件好事。相關方面還應克服阻力,進一步建立制度、完善措施,在持之以恒、務求實效上功夫,力爭把好事辦好,不辜負廣大群眾的厚望!
□張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