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津縣大曹鎮陳廟村一只重約200公斤的石獅不翼而飛。據悉,失竊的石獅為明代成化年間的文物,距今已有530多年的歷史。村民聞訊趕來,圍在石獅舊址周圍,無不痛惜。石獅在小村人們眼中,不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精神寄托。 (據《德州新聞網》)
看到這則消息,既為失竊文物倍感心疼,又對犯罪分子異常痛恨。近期,文物失竊案件有頻發趨勢,值得各界警惕。如前不久,就有平原縣前曹鎮姚屯村南圈頭寺重達幾百公斤的明代石碑赑屃被竊。如此沉重的石質文物屢屢被竊,透露出一個信息——那些看似笨重、安全、難以移動的文物,近年也變得“不保險”了。
文物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數量是有限的。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化,文物已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珍貴。對此,許多往日令文物犯罪分子看不上眼的“笨家伙”,如今也日益成為盜賣的目標。
據有關民間文物保護工作者透露,這類事件多為團伙作案,且該類團伙內,不少人本身就是熟悉文物的文物“掮客”,他們通過調查摸底,對當地文物的分布情況了如指掌,其熟悉程度甚至不亞于文物保護部門的專業工作人員。在物質利益的驅動下,這些“內鬼”與外來犯罪分子相勾結,從踩點,到偷盜、轉手、拍賣,幾乎是“一條龍作業”。不少文物被竊后,往往被販賣到外地,甚至流向黑市,被倒賣出境。
回顧當前,我市不少博物館已經陸續建成或正在建設中,由于文物的缺乏,各博物館都面臨著缺少文物陳列的尷尬處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文物保護力量的相對薄弱,以及文物犯罪的猖獗,各地不斷出現文物失竊現象,令人痛心。
有識之士指出,長此以往,我們將面臨沒有文物可供陳列的被動局面,這不僅僅是文物的損失,更是文化的損失。因此,無論從哪種意義上講,對于文物犯罪,都不可等閑視之。
目前,文物保護現狀雖較之以往有了很大進步,但依然有很多薄弱環節。單靠文物保護部門去保護,往往力不從心。因此,各地有必要大力宣傳文物保護法,動員社會各界群眾提高警惕、擦亮眼睛,積極為警方提供線索,檢舉、揭發和打擊文物犯罪分子,使其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與此同時,對于各類文物,甚至那些大型文物,都要制定切實的保護措施,嚴防被盜。如此,我們才會為子孫后代留下一份彌足珍貴、不可多得的歷史財富。
□孫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