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德州日報》報道,今年我市首批農機購置補貼已發放6890萬元,完成計劃資金的90%以上,補貼各類農機具10577臺套。其中聯合收割機1356臺。而麥收期間,我市有8000臺小麥聯合收割機參加跨區作業。
??? 這些消息令人振奮: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民增收渠道增加。作為一個農業大市,多一些農業機械、多一些農民增收途徑,對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農村現代化意義十分重大。
??? 但是,土地有限,對農機需求也有限。隨著農機數量增加,單機平均收入勢必下降。據新華社記者調查,河南省駐馬店市全市今年種植小麥950萬畝,外地來參加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達到1.2萬臺,加上本市保有的9000余臺,全市今年投入麥收的聯合收割機至少在2.1萬臺以上。聯合收割機數量的不斷增多,不僅造成局部機收市場飽和,而且影響了機手效益的提高。
??? 現象雖發生在河南,但對我們也有警示意義。供給增加,價格降低,是最基本的經濟規律。谷多傷農、菜豐傷農的故事近年來在多地上演,農業機械“機多”傷農的悲劇不得不防。一臺大型聯合收割機價格高達十幾萬,即使有補貼,對農戶來說也是大投入。萬一買了以后“吃不飽”,對購機農民來說,損失和沖擊絕不亞于白菜賣不了爛在地里。如果單純依靠市場引導,就可能導致一部分農民陷入 “看到別人賺錢,馬上買機器,買了以后就賠錢”的境地。
??? 預防“機多傷農”,一要加強信息預警。及時披露信息,全市糧棉大致種植面積是多少、相應需要多少農機、跨區作業涉及省市的農機飽和度等等信息,要通過一定途徑告訴農民,避免他們出現盲目性。二要通過政策,引導和調控農民的購買行為。對于數量較多、市場趨于飽和的農機,能否降低補貼額直至取消補貼?對于需求缺口較大的農機品種,能否增加補貼?
??? 農業、農民處在相對弱勢的位置,單純靠市場調節,往往容易“受傷”。政府扶持必不可少,這種扶持不單單是給補貼,還應包括信息服務、政策的精確調控,對農產品經營如此,對農業機械使用亦應如此。□劉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