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一名男子被玻璃劃傷大動脈,生命危急。三名過路小學生解下紅領巾扎住其傷口,并打電話求救。目前,這名男子已脫離生命危險,他的妻子6月18日到學校感謝這三名小學生,并歸還紅領巾。
(6月20日《京華時報》)
??? 一則四五百字的社會新聞,被網(wǎng)友們炒得沸沸揚揚。僅半天時間,這則新聞后面就有了近千條跟貼。為什么大家會對這樣一件小事特別關注、感慨萬千?綜合看來,事件本身透露出的三重意義,令人回味、滌蕩心胸、激人奮進。
??? 第一重意義:見義勇為漸成風氣,我們的社會更加溫暖。最近這段時期,各地相繼涌現(xiàn)出 “最美教師”“最美司機”“最美女孩”“最美媽媽”等先模人物。他們用無私大愛,給這個社會增添了不少暖色。大家感動著、效仿著,不斷用實際行動,粉碎著“道德滑坡”的論調。這三個小學生,尚未成年,卻心地善良、見義勇為,非常理智地對一個受傷男子成功施救。這,更讓我們感到處處都有好人,正義、善良、友愛、互助正在成為社會的主基調。
??? 第二重意義:相關的教育比較成功。遇到一個動脈破裂的傷者,即使是一個成年人,也未必知道如何包扎。而這三個小學生,卻能解下紅領巾,給傷者扎住傷口。他們的施救知識,從何而來?應該是學校里學到的。我們的少年兒童,在學校里不僅學到了科學知識,而且懂得許多社會常識、醫(yī)學常識。扎住傷口的紅領巾,在告訴人們:孩子們稚嫩的小手,照樣可以做出不同凡響的大事。當有人指責學校把孩子們都培養(yǎng)成“書呆子”的時候,我們能夠理直氣壯地予以反駁:情況沒這么糟。
??? 第三重意義:孩子品德高尚,我們的社會就大有希望。三個小學生的善舉,側面證明了我國少年兒童的品德值得信賴。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我們中國的未來,就在孩子們身上。早在二十世紀初,梁啟超就寫下了著名的《少年中國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有這么出色的下一代,我們的社會大有希望。□杜華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