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DP (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生產性的指標。當我們考察GDP的時候,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為什么GDP增加了,卻沒有給人們帶來幸福感的上升?這里面的原因之一就是GDP在核算中有被高估與低估的問題。在具體核算一國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的時候,往往會漏掉一些東西,諸如自給性勞動、地下經濟等,由此導致了GDP被低估。其中自給性勞動通常是我們在統(tǒng)計中漏掉最多的部分。隨著家庭勞動日益的市場化,自給性的家庭勞動會進入市場,因而被計入到GDP中,帶來GDP的攀升,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生活質量一定會有多大的提升。另外,GDP因為某些因素也會被高估。假如有兩個國家,一國國泰民安,另一國社會動蕩,其他條件一樣的情況下,社會動蕩的國家要在防范犯罪方面更多地投入,由此會使該國的GDP上升。這種GDP的上升并不代表該國國民的幸福度更高。所以,當我們評價GDP高與低的時候,要清楚一國GDP的核算方法。
???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閑暇。幸福指數(shù)涉及到兩個主要因素:一是消費;二是閑暇。通常我們會認為,隨著自身消費水平的提高,幸福感會上升。事實上,消費水平的上升與閑暇是有沖突的。利用閑暇,我們可以去聽聽音樂,逛逛街,陪陪家人,可以看著藍天放松自己的身心等,這都是幸福感。但是當我們追求更高的消費的時候,往往需要通過增加勞動、延長工作時間來獲得更高的收入,由此我們的閑暇被擠占了。所以當我們工作越來越辛苦,收入越來越高的時候,幸福指數(shù)可能是在下降。因此,GDP提高了并不代表我們的幸福指數(shù)一定提高了。
□周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