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年前,貴州甕安縣城,一名女中學生意外溺水死亡引發了打、砸、搶、燒惡性群體事件,憤怒的人群、熊熊的烈火,徹底燒毀了縣委大樓,震驚全國。該縣決定調整開發規劃,將被毀的“縣委大樓遺跡”保留,并在旁邊建立“警示教育館”,時刻警醒所有黨員干部,“永遠也不能忘記慘痛教訓、一刻也不能丟棄根本宗旨! ”
(9月10日《長江日報》)
??? 甕安事件,算是當地的丑聞。可他們敢于直面“瘡疤”,并把被燒毀的縣委大樓當成“警示教育館”,以提醒后人勿犯同樣的錯誤。做出這樣的決策,不僅說明當地的執政者有著清醒的頭腦和無畏的勇氣,而且表明了他們牢記教訓、棄“亂”求“治”的信心和決心。甕安之舉,值得各地學習和借鑒。
???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各種利益訴求相互交織。稍有不慎,各地就有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甕安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的問題,出在群眾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民意訴求渠道不暢、群眾情緒疏導不力。如果當初工作再細致一點兒,方法再妥當一點兒,可能就會避免事件的發生或惡化。發生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問題遮遮掩掩、文過飾非、不思悔改。管理社會、執政一方,如同治病一樣:諱疾忌醫,可能求得一時平安,但最終會病入膏肓、不可救藥;刮骨療毒,只會引起短時疼痛,忍過之后,身體會真正康復。相比之下,排查問題,自我糾正,引以為戒,才是明智的選擇。
??? 像甕安一樣敢于亮家丑的地方,并不多見。有些地方之所以選擇沉默,主要是害怕家丑外揚,影響地方形象。其實,這樣的顧慮有點多余。 “甕安事件”后,當地黨委政府不躲不閃,時刻把教訓記在心頭,最終實現了由亂到治。甕安的實踐說明:真正的執政為民,不是求得一時的政績,而要保持社會長治久安、讓百姓長期受益。
??? 由甕安保留被燒毀的縣委大樓,筆者想到了圓明園。圓明園的殘垣斷壁,讓國人永遠記住了那段屈辱的歷史,同時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投身國家建設。燒毀的圓明園,其教育意義不言而喻。把“瘡疤”長久地擺在眼前,防止“好了瘡疤忘了疼”,往往更能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杜華江
?